随着广东各地打击“潲水油”(“地沟油”)的整治行动日益深入,对“潲水油”的提炼加工、回收采购采取严防紧控、露头就打的态势,但仍有人顶风作案。羊城晚报记者联合南方电视台记者经过多日的调查暗访,在粤东的汕头地区发现了“潲水油”非法提炼窝点的踪迹。今天上午,羊城晚报记者向当地监督部门通报了调查情况。
跟踪
潲水车“几班倒”
“油源”几乎遍及汕头市区的餐馆酒楼
华灯初上,正是各家餐饮店里客人酒足饭饱之时。此刻活跃在餐馆酒楼周边的一些身影引起了记者的注意:满身油污的汉子,驾着电动三轮车拉着几个塑料桶来到餐饮店旁,径直走入餐馆后方的厨房,不一会儿工夫便扛出满满几桶潲水,又驾车风驰电掣地消失在夜幕中。这些收集起来的潲水,运往何处?作何用途?有知情者向羊城晚报记者透露:汕头有一家炼油窝点,专门从下水道打油或回收餐馆酒楼的剩饭剩菜,提炼劣质 “潲水油”。
在知情者的指引下,羊城晚报记者连续多日在汕头市泰山中路的泰龙工业园附近“蹲点”,发现从一条穿过铁路涵洞的小路那头,频繁有带潲水桶的三轮车进出。据摸查,潲水车出动从早到晚一般有四个时间段:6时至8时许、9时至11时、12时至15时和20时至23时。知情者透露,该家炼油窝点的潲水车分“几班倒”轮流作业,其“油源”几乎遍及汕头市区的餐馆酒楼。
暗访
池中填满潲水
机器轰鸣声中,不断挤出深黄色油液
昨天下午,羊城晚报记者以收购“潲水油”为名,进入该家炼油窝点。从泰龙工业园附近的一条小路拐入,穿过铁路涵洞不到100米即到,门口以竹栅栏做门,未见厂名或挂任何招牌,却用木杆高高挂起一个油桶。人一走近门口,一阵难闻的馊臭味便迎面扑来,入门左侧堆放了几十个空油桶,还有一堆堆榨剩的油渣。场内中央并排连着十几个大水泥池,池内装填有大量剩饭剩菜等食品垃圾,空气里弥漫着恶臭,令人掩鼻;再往里走,是一架带有发动机的简陋榨油机,机器轰鸣声中,不断有深黄色的油液被挤出,滴到榨油机下方的一个槽里;旁边还有几个貌似用作煮油的圆筒装置,周围油污满地。记者现场看到,场内没有一间固定建筑,全是用木头、镁瓦搭建起来的粗陋临时棚寮。
场内仅见一名40多岁的女工,她正从榨油机的油槽里舀出油来,装到一个脏兮兮的油桶里。听记者说是来购油的,她说老板不在。油池旁摆放着五六个铁油桶,据女工介绍,每个油桶能装 150多公斤的油。记者问:“一天能产多少油?”“我一个人三天榨一桶油。”以此估算,这个炼油窝点平均一个工人每天大约能生产50公斤“潲水油” 。据知情人士透露,这家炼油窝点平日一般有六至八个工人负责炼油,一个月提炼的“潲水油”产量可达三四十吨。 记者问起做炼油有没有觉得不舒服,这位来自江西的女工称:“我老公来汕头建桥,我原来到这里是给(工人)做饭,本来我不做这个(炼油)的,太脏了!那些都像垃圾一样的!整天在这里做,身上很臭……”
据了解,这家“潲水油”窝点经营者有几个合伙人,其中的大老板是窝点邻近的官埭头村当地人。
追问
大多销往福建?
除了用作肥皂原料,还有用作食用油的
这家窝点提炼出“潲水油”后,都流向何处呢?知情者透露,近至澄海、潮安等周边地区,远至福建、浙江均有人前来收购,多数是福建籍的收购商。窝点的女工也证实,他们那里的“潲水油”大多销往福建。知情者称,这家窝点生产的“潲水油”,除了生产者自称的用作肥皂的原料外,还有用作食用油的,不过需要二次再加工。
据了解,此前广东省食品药品监管局已出台《2010年广东省餐饮服务环节食品安全整顿工作方案》,指出广东要规范废弃油脂管理,配合有关部门加强对餐饮业废弃食用油脂流向的监控,探索建立废弃油脂的长效管理机制,对废弃油脂实行“定点回收、定点处理、定向销售”制度,防止废弃油脂回流餐桌。(羊城晚报记者 摄影报道)
“潲水油”窝点内油罐堆积如山
“潲水油”提炼设备简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