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标识 上网做生意,首选VIP会员| 设为首页| 加入桌面| | 手机版| 无图版| RSS订阅
食品伙伴网,关注食品安全,探讨食品技术
 
当前位置: 首页 » 食品安全 » 营养与健康 » 正文

致命的食物过敏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1-10-25  来源:济南日报
核心提示:食物过敏,对人类危害巨大。大约30%的成年人在一生中至少有1次以上对食物不良反应的经历,20%~65%的过敏性肠道综合征和消化不良患者的病因与食物过敏有关。对于食物过敏,目前还没有有效的治疗手段,患者只能通过严格避免过敏源来避免症状的发生……

  食物过敏,对人类危害巨大。大约30%的成年人在一生中至少有1次以上对食物不良反应的经历,20%~65%的过敏性肠道综合征和消化不良患者的病因与食物过敏有关。对于食物过敏,目前还没有有效的治疗手段,患者只能通过严格避免过敏源来避免症状的发生……

  少女接吻后死亡

  食物过敏引发全球关注

  新发现报道 2005年11月,加拿大魁北克15岁的少女克里斯蒂娜·戴福士(ChristinaDesforges)在昏迷九天之后被宣布死亡。她是一位严重的花生过敏患者,在昏迷之前曾经与男友接吻,而男友在那之前曾经吃过带有花生酱的面包。所以,克里斯蒂娜的死因被解释为,残留在男孩口中的花生成分引发过敏,最终导致了她的香消玉殒。

  这个消息显然有很大的新闻性,也很快就占据了许多媒体的头条。一些很大的媒体,比如加拿大的CTV、美国的CBS、英国的BBC等,都报道并且采用了这一对死因的推测。而加拿大食物过敏协会(CanadianAssociationofFoodAllergies)更是准备用这个病例来发起一场关于食物过敏的教育运动。

  那么花生过敏,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误认花生作敌人

  花生过敏来源于人体的免疫机制。当非身体的“异物”闯入的时候,人体的免疫机制就会做出相应的反应来“消灭”入侵者。花生过敏就源于身体对花生的“入侵”反应太过激烈。

  大多数人吃下花生的时候,身体就是把它消化、吸收,不会把它当作“敌人”。而对于过敏体质的人来说,花生中的某些蛋白质在第一次进入的时候,人体如临大敌,经过层层动员和一系列连锁反应,最后产生了一种被称为IgE的蛋白质。等到下一次花生中的那些蛋白质再次光临,IgE就会启动相应的“反恐机制”来应对。而这种反应太过“小题大做”了,产生的一些物质如组胺等,对人体自身的损伤却远远比“敌人”还大。花生中引发IgE和过敏的蛋白质被称为抗原,而因为“小题大做”对自身的损伤就是“过敏”。

  1%美国人对花生过敏

  在美国,大约有1%的人对花生过敏,大致相当于300万人。在婴儿中过敏的比例要高于成人,不过约有20%的过敏婴儿长大后过敏反应会消失。

  花生过敏的症状主要表现在皮肤、胃肠和呼吸道上。皮肤症状通常有风疹、水肿和瘙痒等;胃肠症状包括急性呕吐、腹痛和拉稀;呼吸道症状则有喉头水肿、咳嗽、嗓音改变以及气喘等。这些症状不一定全部都发生,可能只是其中一些,也可能还有其他症状,比如低血压和心率障碍之类。这些初期症状可能在吃下花生后立刻发生,也可能晚至两个小时。在初期症状消退之后,大约还有三分之一的过敏者会发生次级症状。次级症状更难恢复,而且可能危及生命。

  因为过敏症状与其他一些疾病的症状相似,花生过敏的诊断并不容易。生活中吃花生与上述症状的联系可以作为参考,但是不能作为依据。也就是说,通过自己的经验来判断一个人是否花生过敏是相当靠不住的。在医学上,皮试可以提供是否过敏的可能性,但是不能提供过敏有多严重的信息——— 花生过敏会带来体内特定的IgE升高,通过抗体反应检测IgE的浓度才是另一条重要依据。不过,这种检测有相当的“假阴性”——— 检测结果是不过敏,但是实际可能过敏。在良好的控制条件下吃花生来测试是否过敏是最可靠的,不过这多少有点“以身试法”的感觉,具有相当的危险性,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少女并非死于花生过敏

  一切的“毒性”都需要在一定的用量之上才能发生,那么需要多少花生才能引发过敏呢?因为吃了带有花生酱的面包而残留在口腔中的花生成分,就足以产生“死亡之吻”吗?

  在克里斯蒂娜事件的报道中,几乎所有的媒体都接受了花生酱带来“死亡之吻”的解释。不过在数月之后,负责这个案子的验尸官米歇尔·米伦(MichelMiron)公布了检验结果:她并非死于花生过敏,而是死于严重哮喘导致的脑部缺氧。事发前,她参加了一个有吸烟者的聚会,凌晨三点左右她晕倒前曾说感觉呼吸困难。根据检验结果推测,她应该还吸食了一些大麻。米歇尔·米伦还指出,她的男友吃带花生酱的面包是在吻她 9个小时之前,而残留在唾液中的花生过敏源一般在 1小时内就会消失。

  一粒花生的1%即可引发过敏

  这个“死亡之吻”的案例之所以吸引了那么多媒体的目光,很大原因是这样小的花生量也能引发过敏。虽然被证实这种猜测并非事实,不过许多研究确实检测过引发过敏所需的花生剂量。根据不同来源的研究,一般认为几毫克的花生蛋白就可以引发过敏。一颗花生所含有的蛋白在300毫克左右,也就是说一颗花生的几十到一百分之一就足够引发过敏反应。

  因为引发过敏所需的花生蛋白的量实在很小,所以不仅仅是花生,任何含有花生成分的食物,都有可能引发过敏。比如说,精炼的花生油不应该含有花生蛋白,对花生过敏者来说是安全的,但是冷榨或者提取的花生油中可能含有少量蛋白,可能引发过敏。那些装过花生酱等花生制品的容器,再用来盛装其他食物的话也可能“污染”后来的食物,使之含有过敏源。

  英国科学家发现

  很多疾病和食物有关

  关于食物过敏的研究早在1905年就开始了。当时从事环境医学的英国精神病医师Dr.FrancesHare发现,许多疾病,包括痛风、湿疹和绞痛病等都和食物有关,去除有问题的食物之后,症状就会消失。这就是人们最早认识到的食物过敏现象。

  到目前为止,食物过敏以及食物过敏性疾病的原因仍是大家关注的领域。食物过敏反应是一种复杂的变态反应性疾病。人的免疫系统把进入体内的某种或多种食物当做有害物质,从而针对这些物质产生过度的保护性免疫反应。它包括食物进入人体后,症状如流鼻水、呼吸困难或荨麻疹等迅速出现并很快消失的立即型过敏反应和两三周后才出现症状的延迟型反应。

  据英国过敏协会统计,45%的人对某些食物有不同程度的过敏,婴儿与儿童的发生率比成人高。多数食物过敏的患者表现为胃肠道和皮肤症状,但是,不同的人对于同一种食物过敏,表现可能截然不同。英国YORK营养学实验室汇总了2567个疑有食物过敏的人的症状,其中消化道症状占44%,皮肤症状占16%,神经症状占12%,呼吸系统症状占10%,肌肉骨骼症状占7%。它们的主要表现为:

  消化系统:恶心、腹痛、腹泻、腹部剧痛、口臭、打嗝、胀气;皮肤系统:湿疹、指甲和头发脆性大、头皮屑、荨麻疹、皮肤干燥、黑眼圈;神经系统:焦虑、困惑、忧郁、无法集中注意力、暴躁易怒、坐立不安;呼吸系统:气喘、慢性咳嗽、喉咙痛、流鼻水、慢性鼻窦炎;肌肉骨骼系统:关节发炎、关节疼痛;泌尿生殖系统:尿频、尿急、阴道瘙痒、阴道分泌物增多;心脏血管系统:胸部疼痛、心律不齐、高血压、心跳加速;

  应对食物过敏科学家们在干什么?

  食物过敏,对社会的影响是如此巨大,自然也就吸引了许多科学家的关注。从生物、医学到食品,都有大量的科学家在对它穷追猛打。许多公众关心的问题,也是他们研究的热点。

  关于过敏最常见的一个问题是:为什么过敏的人越来越多?美国的一项调查显示从1997年到2002年,花生过敏的发生率翻了一番。与之相关联的另一个问题是:美国和中国的花生消耗量差不多,为什么美国的花生过敏发生率远远高于中国?

  一种最流行的说法是卫生条件的差异。在卫生条件好的地方,身体的免疫系统没有那么多事情干,就容易对外来刺激“反应过度”;而卫生条件差的情况下,身体的忙于对付其他真正的“入侵者”,就没有精力来跟花生等食物的刺激较劲。

  另一种可能的解释是诊断技术的改变和人们的关注。在美国,人们对过敏的关注程度高,不过敏的人都有一部分都被误诊为过敏,过敏的就基本上是难逃法眼。而在中国则可能相反,人们的关注程度低,即使是医院对于过敏的诊断也不是那么常规,许多过敏者也可能被当作其他疾病进行治疗了。

  对于食物过敏,目前还没有有效的治疗手段。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是一种“不治之症”。患者只能通过严格避免过敏源来避免症状的发生。有人通过传统的“免疫疗法”来“脱敏”——— 从无到有,少量到大量地给患者吃花生。这种方法在治疗别的过敏上有成功的例子,在治疗花生过敏上也有成功的报道。虽然简单易操作,但是这种疗法还没有得到相关部门的认可,还是不要轻易尝试的好。毕竟,如果引发严重反应,实在是得不偿失。

  还有一些研究者致力于开发不含过敏源的花生。最有效的当然是通过生物技术改造花生。如果说抗原相当于一盘菜,那么抗原的DNA相当于菜谱。从菜谱到把菜上桌,牵涉到许多步骤。在任何一步做手脚,都可以让上桌的菜成为“假冒伪劣”。生产无过敏源花生的技术原理大致如此,在从DNA到生成抗原过程中的某一步进行操作,让最后合成的蛋白质失去“作恶能力”。不过,这种方法的难度在于,花生蛋白中的过敏源很多,现在知道的就有八种。让每一种都“保持沉默”需要进行太多的“基因修饰”,这样最后得到的还是不是花生就很难说了。

  2007年,北卡罗来纳农业理工州立大学食品科学系副教授穆罕默德·艾赫迈纳(MohamedAhmedna)曾经宣称通过某种加工过程把普通花生变成了“无过敏源花生”。这一新闻在当时得到了广泛报道,不过到现在也没有看到进一步的消息。

  九成半人会慢性食物过敏

  北京娱乐信报消息 又到了换季和大闸蟹上市的季节,不少人因为担心过敏而提前预防。一项调查表示,95%以上的人都患有慢性食物过敏。

  食物过敏分为“急性过敏”及“慢性过敏”。急性食物过敏与先天的体质有关,接触过敏源二至三小时内即有明显症状,如荨麻疹、剧烈头痛、呼吸困难、过敏性休克等。而慢性过敏则是与接触过敏源食物的频率有关,每一种食物都有可能发生,刚开始时并不会有任何异状,但如果持续不断地食用,就有可能发生过敏反应,并且症状常在二至三天之后才会出现,所产生的症状非常多样性且容易被忽略,如肠胃发炎、鼻窦发炎、中耳炎、偏头痛、疲倦、异位性皮肤炎、关节炎、幼儿期过动、儿童多动症、自闭症等症状。

  一位医学教授称,实际上95%以上的人都患有慢性食物过敏,但其本人很少知道,即使有一些不舒服的症状也容易因为发病时间延后而造成找不到原因,长此以往,身体处于长期慢性过敏环境中,会给免疫系统、代谢系统造成巨大的负担并最终形成困扰终生的慢性病。所以,对慢性食物过敏,千万不能掉以轻心。

  食物过敏常见症状

  食物过敏的症状通常是慢慢产生的,但有些人在吃过某种食物后会立即产生反应。在大部分的案例中,禁食那些过敏症食物60-90天后,这些食物能再引回饮食中而没有任何不良反应。

  下列各项是最常见于食物过敏的症状:

  粉刺,尤其是长在下巴或嘴巴附近的青春痘、关节炎、失眠、哮喘、小肠毛病、结肠炎、体重过重、忧郁症、窦部毛病、疲倦、溃疡、头痛。除了这些症状,你的医生在检查你是否有过敏症时,还应该找找是否有下列症状,贫血及脸色苍白、尿床,遗尿症、脸颊出现红圈圈(好像涂腮红,此症也发生于孩童上)、重复的伤风(发生于孩童)、结膜炎、眼睛疼痛、流泪、眼睛出水、发痒、变红、头晕且感到肿胀、对光线敏感、严重流口水、下痢、周期性的视线模糊、鼻塞或流鼻水、重复的耳朵感染、流质滞留体内、耳鸣、听力丧失、不寻常的体臭、过度好动、体内PH值不是过酸就是过碱、各种疾病的复发、有各种恐惧症、学习障碍、记忆力及注意力差、手指肿大,双手发冷、严重的月经失调、急速的体重增加、肌肉不协调。

  形形色色的过敏源

  理论上说,任何食物都能导致过敏。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的报告说,他们接到过的报告显示,有超过160种食物能够产生过敏。其中,最主要的有八种:牛奶、鸡蛋、花生、坚果(如杏仁、胡桃等)、大豆、小麦、鱼、某些海鲜(如螃蟹、虾、龙虾等)。美国人中90%以上的食物过敏来自于这八种过敏源,所以,在美国销售的所有商品中,如果含有这些过敏源必须标明。比如,如果某种饼干使用了卵磷脂作乳化剂,就必须标明含有大豆过敏源,当然,还有面粉是小麦过敏源,奶油则是牛奶过敏源。

  在我国容易引起过敏的食物有以下几类:(1)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牛奶、鸡蛋;(2)海产类,如鱼、虾、蟹、海贝、海带;(3)有特殊气味的食物,如洋葱、蒜、葱、韭菜、香菜、羊肉;(4)有刺激性的食物,如辣椒、胡椒、酒、芥末、姜;(5)某些生食的食物,如生番茄、生花生、生栗子、生核桃、桃、葡萄、柿子等;(6)某些富含细菌的食物,如死的鱼、虾、蟹,不新鲜的肉类;(7)某些含有真菌的食物,如蘑菇、酒糟、米醋;(8)富含蛋白质而不易消化的食物,如蛤蚌类、鱿鱼、乌贼;(9)种子类食物,如各种豆类、花生、芝麻;(10)一些外来而不常吃的食物。

  食物过敏的自我测试

  假如你怀疑自己对某种食物过敏,一种简单的测试能帮助你。在吃过你觉得有问题的食物之后,记录你的脉搏,如此能了解是否自己正值过敏反应。用一只手拿表,坐下来休息数分钟。当你完全放松自己后,测量手腕的脉搏,数数看 60秒内脉搏跳动的次数。正常的脉搏是每分钟52-70次。之后,吃下你怀疑会引起过敏的食物,等15-20分后,再量一下脉搏。假如你的脉搏(每分钟)增加10次以上,要禁吃此种食物一个月,然后再作测试。

  链接:什么是食物过敏

  食物过敏(foodallergy)也称为食物变态反应(foodallergy)或消化系统变态反应(allergicreactionofdigestivesystem)、过敏性胃肠炎(allergicgastroenteritis)等,是由于某种食物或食品添加剂等引起的IgE介导和非IgE介导的免疫反应,而导致消化系统内或全身性的变态反应。

  中国亟需加强食物过敏关注

  北京青年报消息 与国际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对过敏原的研究、关注、管理规定,包括消费者的认知程度,还存在很大差距。在以往食品安全相关的法规、标准中,涉及食品过敏原内容的很少见到,更没有强制性地要求食品生产加工企业予以标注。

  据悉,目前我国正开始在相关标准修订及公众科普方面对此内容加以重视。国家相关法规将有望要求标识过敏提示。

  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主任樊永祥介绍,卫生部于2011年4月20日公布了将于2012年4月实施的《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7718-2011),与2004年版本的规定相比,增加了食品中可能含有致敏物质时的推荐标示要求。这也是我国第一个对食物过敏提出要求的食品安全管理规定。其中,对标注致敏物质做出了规定:如果用麸质的谷物、甲壳类动物、鱼类、蛋类、花生类、大豆类、乳制品、坚果类等做配料,或者是加工过程中可能带入上述食物,“宜在配料表中使用容易辨识的名称,或在邻近位置加以提示”。

  值得关注的是,广东省广州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曾发布《亚运会食品安全食品过敏原标识标注》,对供应第16届亚洲运动会和第10届亚洲残疾人运动会食品过敏原标识标注的原则和内容曾做出过规定。其中提到:“对含有5.3(可以导致过敏反应的食品名单)中所列举的过敏原食品必须如实标注并标示。”“不能确定但可能含有5.3所列举的过敏原食品可写上‘可能含有××’或‘不能保证不含有×××’等警示语句。”

  专家指出,随着我国2011版GB7718标准的实施,所规定的8大类食品及制品的标签将面目一新,消费者将会在国内食品市场上随处看到“食品过敏”的标签。有些企业站在法规前,这是值得推行的。相信标准的实施将会大力推动我国各界关注食物过敏原及人体食物过敏的基础和应用性研究,从而进一步完善现有法规标准,更好地保护公众健康与安全。

  明年起八类食品将标注“过敏提示”

  一项针对15~24岁健康人群的调查显示,在15~24岁年龄段健康人群中,约有6%的人曾患有食物过敏,约有76%的过敏反应是由花生、大豆、牛奶、鸡蛋、鱼类、贝类、小麦和坚果这8种常见致敏食品引起的,而最常见的致敏食物主要为水产品、牛奶和鸡蛋。近年来,随着过敏性疾病的不断增多,预防食源性过敏引起了广泛关注。

  据悉,卫生部颁布的将于2012年4月实施的《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对标注致敏物质作出了如下规定:“如果用麸质的谷物、甲壳类动物、鱼类、蛋类、花生类、大豆类、乳制品、坚果类等做配料,或者是加工过程中可能带入上述食物,宜在配料表中使用容易辨识的名称,或在邻近位置加以提示。”这是我国第一个对食物过敏提出要求的食品安全管理规定。

  近年来,为避免消费者发生食源性过敏,不少国家对在食品包装标签上增加“过敏提示”的要求越来越严格。一些国家不仅要求在食品标签上标出过敏提示,而且有的还要求用特殊的颜色和警告符号重点标出;即使从品名和配料中能看出过敏原,也要标明过敏提示以示强调;甚至配料里看不出过敏原的,如果在生产过程中存在或可能存在过敏原的,也要一一列出。

  如美国2004年颁布的《食品过敏源标识和消费者保护法》要求,食品生产商或包装商必须在含主要食品过敏原的食品包装标签中,按以下两种方式之一标识过敏原:(1)当含主要过敏原的食物来源名称没有出现在营养成分列表中时,必须在食品过敏原名称后加括号标注食品来源。例如,营养成分:强化营养面粉(小麦面粉、麦芽、烟碱酸、还原铁、硝酸硫胺素、核黄素和叶酸)、糖、部分氢化大豆油或棉籽油、高果糖玉米糖浆、酵母(牛奶)、蛋类、香精、天然或人造调味品、发酵剂(酸式焦磷酸钠和无水磷酸二氢钙)、蛋黄素(大豆)和单酸甘油酯及甘油二酯(乳化剂);(2)在营养成分列表后,紧跟食品过敏原的食物来源名称,字体必须不得小于营养成分所用字体。例如:含有小麦、牛奶和蛋类。

  澳大利亚对没有进行正确的过敏原标识的情况绝不姑息,对那些允许不合格标签食品进入市场的部门将给予非常严厉的惩罚。英国食品标准局(FSA)颁布的食品标签指南,也专门有针对过敏人群的规定。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国外食品包装标签上的“过敏提示”:

  面类:产地是英国的某品牌番茄酱浸意大利面标注有过敏提示:“含小麦,麸质,配方中不含花生,但不能保证配料中不含花生、工厂中不含花生。”

  炼奶:产地是德国的某品牌炼奶标注有过敏提示:含有牛奶。

  咖啡:袋装某品牌摩卡咖啡标有过敏提示:“含牛奶,配方不含花生,不能保证配料中不含花生,工厂中不含花生。”

  饼干:产地是英国的某品牌精选饼干标有过敏提示:“含有牛奶,小麦,麸质,配方中不含花生,配料中不能保证不含花生,生产的工厂不含花生。”

  酱类:产地是英国的某品牌超值什锦果酱,标有过敏提示:“亚硫酸盐”。产地是英国的某品牌薄荷甜品酱标有:“含麦麸,配方中无花生,配料中不能保证无花生,工厂在准备生产此产品前,设备生产过含有花生的产品。”

  醋等调味品:产地是英国的某品牌红葡萄酒醋和白葡萄酒标有过敏提示:配方中不含坚果,配料中不能保证不含坚果,生产的工厂不含坚果。

  浓缩果汁:某品牌各种口味的浓缩果汁都有过敏提示,例如产地是英国的某品牌苹果浓缩果汁和橘子浓缩果汁过敏提示为“含亚硫酸盐”。

【相关阅读】

 

编辑:yuanlee

 
[ 网刊订阅 ]  [ 食品安全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推荐图文
推荐食品安全
点击排行
 
 
Processed in 0.315 second(s), 17 queries, Memory 0.93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