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表明,气温的变化与人的食欲往往存有密切的关系,也就是说:外界的“温差”会导致人的“食差”。
冬季由于气温较低,人体为了保持体温的恒定,因而就需要消耗体内较多的能量。现代气象医学实验报告表明:人体血清总蛋白、白蛋白、血色素、二氧化碳结合率和胃酸分泌等数据,在冬季总是高于夏季。由于胃酸分泌量等的增加和升高,人体对营养的消化、吸收力等也就随之相应提高。于是大多数人都明显地感到冬季食欲特别好。所以说,冬令进补能使营养物质转化的能量最大限度地贮存于体内是有科学道理的。
与冬季恰恰相反,不少人一到盛夏就觉得胃口不佳,饭菜不香。原来,人体生理活动最适宜的外界温度是20℃左右,然而夏季气温常常维持在30℃以上,这种外界的刺激,导致受神经支配的消化腺分泌量减少,加之高温又使机体新陈代谢增快,使得参与代谢的酶类物质消耗增多,还有盛夏季节人体出汗较多,人在大量饮水后冲淡了胃酸,从而出现消化功能下降,胃口不好、食欲不振的毛病。
相关研究表明:外界的“温差”会导致人的“食差”。也就是说,同一种味道的食品,由于外界温度的不同,吃起来的味道感觉往往也就不一样。因此,适宜的温度,常常可使食品味道变得最佳,味道好,也能导致人的食欲好。有人曾经做过这样一个有趣的实验:在炎热的夏天里,让一群人依次饮用不同温度的同一品牌啤酒,然后让大家鉴别啤酒的品质。结果普遍都认为6~8℃的那种啤酒味道最好。实际上,他们喝的都是同一只桶里的,仅仅是温度不同罢了。这个实验在冬天进行时,最好喝的啤酒却变成10℃~12℃的了,然而啤酒仍是同一品牌。这足以说明外界“温差”可导致人的“味差”。此外还有这样的例证,甜的食物在37℃左右时往往感觉最甜,高于或者低于这个温度,甜度就会变淡;至于酸的东西,则不像甜的东西那么“善变”了,在10℃~40℃之间,其味道基本保持不变;咸和苦的东西则是温度越高,味道就会变得越淡;经常喝中药的人可能有这样的体会,苦的汤药趁热喝下去还不太苦,若是等凉了再喝可就难以下咽了。
试验进一步表明,凉开水在12℃~15℃时,喝时的感觉最爽、最痛快;汽水或可乐在5℃时最好喝;冷咖啡一般在6℃时最适宜;喝果汁的最佳温度是10℃;解暑西瓜以8℃左右口感最佳,而低于此温度,既尝不出甜润清香的味道,也感觉不出咀嚼时“沙沙”的美感;不过有些冷饮也可热喝,比如,咖啡除了冷饮之外,还可以加热再喝,热咖啡的温度在70℃左右时最香甜可口;热牛奶和热茶在65℃左右最为好喝;有些油炸类食品,比如油炸大虾,温度应保持在70℃左右……由此可见,适宜的食品温度,的确可以使食品味道变得最佳,人的食欲也会因食品的恰当温度而变得最好。 ■文/贺军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