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春节,各种带有“营养”字眼的产品成为消费者争相选购的节日礼品。面对铺天盖地的产品宣传和层出不穷的概念炒作,消费者到底该如何购买到合适的营养产品?于小冬给出的建议是,消费者一定要做到知己知彼,既了解自己的“营养”所需,又知道营养产品的“营养”所在,因人而异、量体裁衣地挑选营养产品或者营养食品。
三个层面认识“功能”
目前市场上众多的营养产品,尤其是营养食品,商家对其功能的宣传可谓是独具匠心。(关于营养食品的现状调查,详见本报2010年12月14日起推出的“营养食品调查系列报道”)
于小冬表示,按照法规,一个普通食品在市场上宣传功能是不行的,同样的道理,营养食品夸张的功能宣传也有打擦边球的嫌疑。但是从理论上说,没有功能的产品是不存在的。食品也不例外。
一般来说,食品本身有3个层面的功能。第一个层面,食品能让人吃得饱和解渴,这种功能这是最明显的,叫做解决“显性饥饿”。实际上,食品供应人的营养方面还有很多过去不为知的东西,包括在食品里存在的矿物质、维生素、膳食纤维等,这些东西都是不知不觉地伴随着解决“显性饥饿”的过程吃进去的。我们把矿物质、维生素的缺乏叫做“隐性饥饿”,解决“隐性饥饿”应该是食品的第二个层面的“功能”。
随着科技的发展,食品还有第三层面的功能。那就是食品具有提升人体某种功能性的作用,当前全球食品呈现功能化的趋势,实际是在这一层面上发展。如小孩子的食品中添加DHA能够增加智力发育。有些食品是天然食品,但是它能够有助于人们保持良好的情绪和心理状态,也是这个功能的体现。
五类产品成为重点
在于小冬看来,与传统的医学是维护健康的理念不同,营养产品或者说营养食品的理念是讲究“治未病”,即通过营养健康的食品,实现营养均衡,不得病、晚得病、少得病,来解决健康问题。
于小冬认为,营养产品或者说营养食品的发展重点有五大类,第一是营养强化的主食品,就是在主食里面添加必需的营养素;第二是发展全谷物和杂粮食品。全谷物食品是基本按照食物原有的营养成分和比例的食品,也就是“原汁原味”的谷物食品,即使有工艺加工也必须基本保存住食品里面原有营养;第三是鼓励有机食品和富营养产品。根据中国营养和健康调查的情况,两大类富营养产品要很好地鼓励发展,一是奶类及其加工品,二是豆类和豆的深加工产品;第四是功能性食品,功能性的食品可以帮助人们提高生活质量,达到一些特定的健康诉求。还有特殊膳食,这是一类新的食品,主要是针对特殊和特定人群的,比如说配合糖尿病治疗的食品,配合高血压治疗的食品,配合各种各样的慢性疾病和急性疾病治疗的食品,所以叫特殊膳食;第五是膳食补充剂,就是从食物里提取的一些提取物,一些活性物质,可以制成各种各样的剂型的膳食补充剂。因为补充剂的营养成分含量比较集中,可以在短时间比较快的提高某一种缺乏营养素的摄入,又便于携带,所以人们尤其是收入较高的阶层容易接受。
选购产品因人而异
既然营养食品的种类如此丰富,春节期间消费者到底该如何挑选,于小冬的建议是因人而异。
首先,消费者一定要克服对营养产品,特别是营养品或者营养食品的盲从心理,做到购买时知己知彼,真的有需要再选购,而不是一味的跟风。
其次,要注意查看营养产品或者营养食品的“营养标签”,尽管目前我国自去年7月1日起开始实行的营养标签只规定了标明5种基本营养元素即可,但消费者也要学会看营养标签,尤其是一些成分标注比较清楚的营养标签,了解产品的营养成分,看是否与自身需求相吻合或者与自己身体的某些特殊情况相悖。
再次,消费者一定要注意产品的生产日期、产地、生产者、保质期等基本信息,可以选择一些权威机构推荐、带有这些机构标识的营养产品。
于小冬还建议,消费者在选择营养产品或者营养食品的时候,要与年龄结构、气候状况等因素相挂钩。他认为,第一,年轻人应该多选择一些有机食品,进口的有机食品都有专门的全球通用的标识;第二,年轻人一般不要选择保健品等营养产品,但对于中老年人来说,则可以选择保健品这样的营养产品;第三,春节正值冬季,流感多发,干燥寒冷,消费者可多选择一些有利于提高免疫力的营养产品或食品,如富含维生素C、螺旋藻的产品或食品,有利于提高人体的免疫力,帮助大家过一个健康、祥和的兔年春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