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逾五旬的老樊喜好饮酒,前不久的一个晚上,他在临睡前喝了一杯自泡的药酒,结果半夜时突然出现心慌、胸闷、呕吐等症状,被家人紧急送往医院急诊科。医生检查后确诊老樊为药物中毒,而且直接影响到他的心脏功能。经病史专家判断,患有风湿病的老樊是乌头碱中毒。
秋冬季节,很多人热衷于自制药酒,人参、枸杞、黄芪、海马、乌头……只要听说是滋补或治病的就拿来泡着喝。其实,中药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十分复杂,药酒的泡制应有专业中药师指导,饮用时也不能一次喝得太多。因为每个人的体质不同,对药酒的适应性也不同,所以自制药酒及饮用药酒必须讲科学,避免走入误区。
中医认为,酒为百药之长。中药泡酒在我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内经素问》中已载有"上古圣人作汤液醪醴"的内容,醪醴就是治病的药酒。时下,饮用补酒已成为民间最常见和最常用的一种进补方法。很多人热衷于自制药酒,但在具体操作中误区不少。
药酒一般随所用药物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性能。进补类有补血、滋阴、壮阳、益气的不同,治疗类有化痰、燥湿、理气、行血、消积的区别,属凉寒性的中药有灵芝、百合、贝母、龟板、鳖甲等,属温热性的药有附子、干姜、肉桂、人参、鹿茸、虎鞭等。
饮用药酒还要根据体质、季节、地域、年龄、性别等不同来辨证饮用,尤其应注意避免以下五个误区--
误区一 药酒补酒不分
服用药酒前须认清功效。通常药酒分为治疗性药酒和滋补养生性药酒两类。前者有特定的医疗作用,主要依据医生的处方或经验方来配制,其服用对象和服用方法均较严格。市场上常见的多为滋补酒,一般都具有养生保健的作用,但也只有一小部分能作为日常服用之品。
误区二 就餐时饮药酒
很多人在聚餐时会拿出精心泡制的药酒与亲友分享,觉得既滋补又助兴。但是,药酒是有药效的,通常情况下不能在吃饭时服药,药酒的服用同样应遵守这一规则,吃饭时喝药酒不仅会对消化道产生刺激,还会影响药效的发挥。
误区三 喝药酒多多益善
古代医家曾明确指出:"药酒补虚损,宜少服,取缓效。"在服用药酒时,要根据个人对酒的耐受力,一般每次服用15~30毫升,早晚各饮1次或每日3次为宜。与过量服用白酒不同,大量服用药酒的后果与过量服用药品相同,将严重影响身体健康。
误区四 千人一方
中医强调,选用药酒应因人而异。一般来说,气血双亏、脾气虚弱、肝肾阴虚、神经衰弱者,应选用滋补类药酒,如五味子酒、十全大补酒、人参酒等;风寒、中风后遗症者应饮活血化瘀类药酒;有月经病的人,可饮用调经酒、当归酒等;风湿病患者可选用风湿药酒、五加皮酒、木瓜酒等祛风湿药酒;肾阳虚、勃起功能障碍者可选用鹿鞭壮阳酒、淫羊藿酒、参茸酒、海狗肾酒等壮阳药酒。
误区五 药酒越陈越好
很多人认为,酒是陈的香,药酒也应该是泡的越久越好。事实并非如此,饮药酒要注意时效,储存得当的情况下,一般优质酒以储藏4~5年为最佳。如果继续长期储存,到了一定程度就会使酒精度下降,酒味变淡,香气消失,药效也会受到影响。若出现大量沉淀物或已酸败变质,则绝对不能再饮用。
由于药酒以酒泡制而成,对酒有禁忌的人同样不宜服用药酒,如肝病、高血压、冠心病、中风、骨折、皮肤病患者,以及对酒精过敏的人和孕妇、乳母等。只有正确、适量、合理饮用药酒,才能对身体有所裨益,如若乱服或无剂量限制,极易造成药物或酒精中毒,出现肝硬变、老年痴呆、智力减退、多发性神经炎等病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