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杰 呼晴 祖述宏 刘广云
(秦皇岛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河北 066002
摘要:本文从英国昆虫学家法布尔的一个实验,引述出“三聚氰胺”事件的根源是监管缺失,而监管缺失的根源是惯性思维。我们的食品安全监管工作要想有效发挥作用,就要摒弃惯性思维,更好更科学的实施食品监管。
主题词:惯性思维 监管缺失
英国昆虫学家法布尔曾做过一个发人深省的实验:他将很多只毛毛虫置于一个花盆的底沿,让其首尾相连连成一圈,然后,这些毛毛虫开始跟着前面的伙伴儿不停的沿着花盆底沿爬行,七天以后,没吃没喝的毛毛虫们相继死光了,尽管在离他们只有几寸远的花盆中心就有他们喜欢吃的松针叶,但没有一只毛毛虫脱离自己的队伍去享受美餐,它们只知道跟着前面的那只永远走下去,一直走到末路......
这个实验的启迪意义就在于:惯性思维,是走向毁灭的必然!“三聚氰胺”事件造成的影响,不仅使一个曾经辉煌的企业破产,还对我国的乳制品行业的信誉给予了重创。事件的背后同时暴露出我们监管部门在生产环节的监管缺失,而导致监管缺失的直接原因是我们工作中的惯性思维,习惯于按照原奶中蛋白含量作为质量验收的主要标准,没有考虑蛋白的构成和来源,给不法分子造成机会,我们监管思维的钝化,监管程序的机械化就像亦步亦趋的毛毛虫,让我们的监管渐渐失去应有的把关作用。
惯性思维指人习惯性地因循以前的思路思考问题,仿佛物体运动的惯性。慣性思维常会造成思考事情时有些盲点,且缺少创新或改变的可能性。
我们监管工作中的惯性思维常有这样那样的表现。比如我们日常检验执行标准,往往习惯看标准的最终指标超与不超,而应用的标准是否恰当,标准中还有那些附加条件和限制要求往往一带而过没有详细解读;我们下工厂对产品生产过程进行监管,通常做法是告诉被监管的企业我们要去监管什么,看那些环节和操作工序,企业就提前做好准备,我们看到的有的是秩序井然,有的是不伦不类,有的是适得其反,造成凭感性做事的人简单履行程序了事,迁就照顾,口头说说而已;在监管记录过程中,套用一成不变的格式和套话,为记录而去记录,不能通过记录进行有效追溯;工作中通常是发现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没有进一步深入分析问题发生的根源和规律,往往这个问题发现了,解决了,更深层次的问题没发现到,露掉了,忽略了,过一阵子老问题又反复了,造成手忙脚乱。
由于惯性思维造成的监管盲区和缺失通过“三聚氰胺”事件给我们监管部门敲响了警钟,我们监管部门之间的监管衔接缺失,缺少部门联动和信息交换,监管手段缺失,监管机会缺失,验货监管不科学等等,使监管者与被监管者之间不能相互理解和配合,职责不清,该管的没有管住,不该管的又没有管好,企业认为证书是监管部门发的,检验是监管部门作的,判定合格与否监管部门说了算,把食品安全责任推给监管部门。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的颁布和实施,强化了食品安全以预防控制为主,以建立科学系统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为理念,打破了以往重检验轻监管的惯性观念,要求监管部门和企业同时转变观念,监管部门要找准自身监管范围,可以说是找准自己部门的CCP点,帮助企业建立HACCP安全控制体系,进行有效监管,掌握科学管理的重要手段。企业要建立自身的HACCP体系,管好食品生产过程的CCP点,担当起食品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的责任。职责分清了,推委少了,扯皮没有了,效率提高了,食品安全就有了保障。
如何转变观念,有效地加强食品生产企业的监管,从根本上提高食品安全性,减少和消除监管不到位和监管缺失,是摆在食品检验监管部门面前必须考虑的问题。首要的一条就是要坚决摒弃惯性思维,找准自身工作中的CCP点,产品建立HACCP安全控制体系,是进行有效监管、科学管理。
摒弃惯性思维,必须做到“五要”“五不要”
一要强化学习,提高认识;不要自甘落后,浅尝辄止。既然惯性思维根源于认识上的模糊和偏颇,就要从根本上提高认识,提高自己的判断力和鉴别力。方法只有一个,就是要以“朝闻道,夕死可矣”的精神加强学习,不断的学习:一是从书本上学习,除了掌握本部门、本专业的技术知识,还要广泛涉猎相关学科等方面的知识,学会用辩证的思维去分析问题,判断是非,面对现实;二是从实践中学习和积累,让思想不断见诸于实践,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在实践中不断纠正,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三是要多问、多请教,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虚心向同事请教,诚恳向企业学习,丰富自己的阅历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监管水品和监管技巧。通过系统的学习,有针对性的思考,努力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方法论,成为一个明事理、富智慧、有思想、善创新的积极上进者。不要满足于一知半解甚至不求甚解,浑浑噩噩,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学习没兴趣、工作没思路的风气必须坚决予以摒弃。
二要勇于反思,换位思考;不要固步自封,墨守成规。孔子曰“吾日三省吾身”!常言道: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凤凰涅磐,死而弥新。要突破惯性思维的怪圈,就要勇于反思自我,经常思考和盘点自己已然之所为,权衡利弊,评判得失,从而使自己在经常性的自我修复中得以更新。如果把自己和企业换个位子,成为被监管对象,我会对监管部门的管理提出那些看法,监管程序和方法我能接受多少或者接受到什么程度,就会发现自认为按照程序执行的监管工作还有许多可推敲之处。中国自改革开放30多年的强大,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即在于此,那就是我党始终坚持能用批评的眼光审检自己的所作所为,用发展的思维不落窠臼,认为发展是硬道理,重要的是要通过失败找到更有价值的经验和教训。通过“三聚氰胺”事件,让我们举一反三,发现了问题,纠正了错误,总结了检验,汲取了教训,这也是一件好事。那种固步自封,自以为是,墨守成规,一味遵循,不知变通,一条胡同走到死的做法在理论上是行不通的,在实践中也是十分有害的。一个不会反思、不经常换位思考的人,思想注定是要僵化和落后的,也注定是不能为党、为国家履行好职责的。
三要发散思维,高瞻远瞩;不要亦步亦趋,固守一隅。发散思维,就是要突破守旧和因袭,多视角、宽领域分析思考问题;高瞻远瞩,就是要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雄心和眼界。也只有这样,才可能周知事物的全局,才有可能做出科学的决策。才不会人云亦云,亦步亦趋、固守一隅。目前有这样一种现象,长期从事某一项工作久了,一部分人一方面会认为自己资格老了,别人的话听不进去了,经验代替了标准;另一方面会觉得工作没有新鲜感,监管工作只是简单重复履行亦步亦趋的程序,发现问题也不过多走脑子,态度消极,无所作为。但如果我们看看自然资源和政治资源均不如我们,却创造出了无数奇迹的以色列,这样的想法就经不起推敲,就站不住脚;同样条件不如我们的日本,早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惯性思维之所以贻害无穷,正在于将原本即错误的理论或说法以讹传讹、众口一词逐渐演变为疑似真理,从而指导错误的实践。
四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不要好高骛远,不切实际。解放思想,突破惯性思维,并非异想天开,梦笔生花。亦非照猫画虎,裁剪移植,而是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做好“食品安全监管”的文章, “桔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一定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学习他人的长处,借鉴别人和有益的经验固然是难能可贵和十分必要的,但一定不能生吞活剥,做夹生饭。务必要静下心来,深入调查研究, “治大国若烹小鲜”,用毛泽东同志所倡导的“解剖麻雀”的办法去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坚决摒弃好高骛远、不切实际的想法和做法。最近国家认监委提出的出口食品生产企业备案工作,就是结合当前国家开展“质量和安全年”活动要求和20号令的实施以来的出口食品面临的新形势进行的科学调整和思维更新。这是具有远见卓识的战略构想,就是破除惯性思维、做好“食品安全监管”大文章的典范。
五要树立新风,积极引导;不要担心忧疑,横加指责。智慧来自于实践,来自于人民。在长期的食品生产监管工作中,我们要确立“一切依靠企业,一切来源于企业,从企业中来,到企业中去”的工作方法,食品安全生产的的第一责任人是生产企业,企业领导负全责,在《食品安全法》中已经明确,监管部门要认清自己的职权范围,在监管范围内充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积极引导食品生产企业推行和建立HACCP体系,HACCP体系已成为国际上共同认可和普遍被接受的用于确保食品安全的体系。在我国出口食品生产企业中,已经普遍建立GMP(良好操作规范)和SSOP(卫生操作规程),建立了卫生质量保证体系,甚至通过ISO9000国际认证,因此已经具备了较好的生产水平和管理水平。作为监管部门必须实行工作职能的转变,要转变以往重检验轻监管的观念,把如何有效地监管当作我们工作的重点。在企业中引入HACCP管理模式就是我们当前工作的切入点。破除人们习以为常的惯性思维,建立政府与企业良性互动的机制和平台,让尽可能多的企业参与进来,建言献策,将政府监管行为置于企业和社会监督之下。不要担心忧疑,对于一些不当的言论和说法,只要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在拥护党的领导的前提下,就不要怕出问题,捅漏子。对企业要多些宽容,多些鼓励,不要动辄上纲上线,对企业要教育和引导为主,整治和处罚为辅。这与我们所要求的“统一思想、凝心聚力”并不矛盾,而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真理愈辩愈明,只要切实找准了监管工作的重点,切中了脉搏,让企业充分认识到了我们监管部门决策的科学性和监管的有效性,那么,我们和企业生产者之间保证食品安全的思想就更容易统一,力量就更容易凝聚,只有思想真正统一了,我们的事业就已成功了一半,我们的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才能真正发挥出应有的把关和服务职能。
第一作者简历:冯杰,男,秦皇岛出入境检验检疫局食品处,主管医师,医学学士,从事进出口食品监督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