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宁
(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北京,100088)
【摘要】分析当前食品安全状况,我国面临以行业潜规则为代表的“非传统食品安全问题”。初步分析归纳了传统与非传统食品安全问题的区别,非传统食品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和特点。提出通过企业实施食品防护、地方政府实行区域化管理和建立非传统食品安全危害识别交流平台等三方面的措施应对非传统食品安全问题的建议。最后,对“非传统食品安全问题”的提出,食品防护与GMP、HACCP的融合、食品防护中人的因素和认证认可发挥的作用等进行了初步讨论。
【关键词】食品安全 非传统食品安全 食品防护 认证认可
近年来,我国连续发生了影响巨大的食品安全事件:2003年的敌敌畏火腿事件;2004年的阜阳奶粉事件;2005年苏丹红事件;2006年多宝鱼孔雀石绿事件;2007年输美宠物饲料三聚氰胺事件。
2007年,全国范围开展了声势浩大的食品安全专项整治。领导重视,措施严厉,投入空前,政府监管部门调动了可调动的行政资源对食品安全进行整治。但是,2008年初发生的输日“毒饺子”事件,引发一场中国食品对日出口的危机;9月发生三鹿婴幼儿奶粉事件,造成了约2200万人接受检查,报告患儿近30万,5万多人住院治疗的严重后果。三聚氰胺阴霾还未消散,2009年4月,浙江金华晨园乳品又被查出违法添加皮革水解蛋白粉。我国的食品安全危机还未见底。人们不禁要问:我们的食品安全到底怎么了?
一、我国当前食品安全存在主要问题剖析-非传统食品安全问题
食品安全是一个全球性问题,但国际上的事件大多是环境污染及食物链污染所致,多是非人为故意污染。而我国近年发生的重大食品安全事件,都是人为事件,两者有着很大不同,我们把这些因人为故意污染和蓄意破坏而引起的食品安全问题称为“非传统食品安全问题”。
1、传统与非传统食品安全问题的区别:
|
传统问题
|
非传统问题
|
危害种类
|
由种养殖、加工环节引入的农兽药残留和重金属等化学物质污染、微生物和物理异物污染等,不能完全避免,但可预测、预防或将危害降低到可接受水平
|
人为、蓄意、恶意添加的有毒有害物质,传统管理上不可预测和预防
|
出现特点
|
多在个别行业、个别商品和个别批次中出现
|
往往带有系统性、连续性和全行业的特点
|
存在范围
|
各国普遍存在
|
中国发展阶段特有
|
原因本质
|
过失
|
诚信和道德缺失
|
2、非传统食品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
(1)企业追求不正当商业利益,采用一切可能手段降低成本,形成“行业潜规则”;
(2)企业为提高市场占有率,对同行产品进行人为破坏等恶性商业竞争行为;
(3)员工抱怨社会“不公”或劳资关系紧张等原因恶意报复,污染食品;
(4)因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方面矛盾的激化,人为制造食品安全恐怖事件。
3、非传统食品安全问题的特点:
(1)不可预测性。经过长期实践,传统的食品安全危害可通过分析产品类型和生产加工过程进行预测,针对性地采取预防和控制措施将危害消除或降低到可接受水平,这是国际通行的食品安全控制方法-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应用的基础。食品遭到人为故意污染和蓄意破坏,其起因、时间、地点、方式、污染物质和危害程度等往往是事先没有被认识又很难被预见的。
(2)防控的艰巨性。由于非传统食品安全问题难于预见,现行食品安全控制体系频频失效,应对多是亡羊补牢,这是我们搞了那么多行动,采取了那么多措施,而食品安全问题仍然层出不穷的主要原因。从事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多年的同志感叹,干了几十年食品安全工作,现在不知道怎么干了。
(3)影响的广泛性。三鹿奶粉等事件,已经证明是一个带有系统性、连续性和行业性的问题,在国内外产生了恶劣的政治和社会影响,严重的损害了政府公信力,直接导致大批进口国对我国乳制品采取措施,损坏了中国产品的声誉和国家形象。几乎将政府抗击汶川地震所获得的国内外普遍信任与尊重毁于一旦,将奥运会大获成功的努力毁于一旦。2009年皮革水解蛋白粉事件表明,已经曝光的问题可能还是“行业潜规则”冰山的一角。
二、非传统食品安全问题的应对建议
网友形容,2008年是中国食品安全的“9.11”。2002年以来,美国通过推行食品防护(Food Defense)预防食品供应遭到蓄意破坏。应对我国的非传统食品安全问题,可以借鉴美国食品防护的理论和方法,建议在以下三个方面采取措施、加强工作:
1、企业给现有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打上食品防护“补丁”。计算机系统发现缺陷,只要打上补丁,系统可以恢复正常运行。将非传统食品安全危害纳入GMP、HACCP体系预防和控制范围,给企业现有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打一个食品防护的“补丁”,企业预防非传统食品安全危害的水平能够得到一个很大的提升。措施的核心是:企业推行具有食品防护功能的HACCP;要点是:一厂一策,符合企业的实际情况。
2、地方政府整合属地资源,实行食品安全区域化管理。地方政府对区域食品安全监管负总责,亲自抓,通过配套地方法规,整合监管资源,实施区域农、兽药等农业化学投入品的统购、统销;完善区域质量安全追溯;建立统一的区域预警、监控、纠正体系;对辖区的重大食品安全事件启动司法程序按刑事案件予以严惩等实施食品安全区域化管理措施。山东安丘地区在这方面有很好的试点经验。“村村地道都有高招”,再连成片,就有了赢得对非传统食品安全“人民战争”的坚实基础。措施的核心是:地方政府实施区域化管理;要点是:整合资源,统一领导,象抓刑事犯罪一样对待食品安全问题。
3、相关机构建立非传统食品安全危害识别交流平台。解决非传统食品安全问题,重点环节是认识这些“行业潜规则”。组成由食品企业、行业组织、社会中介、科研机构和消费者等参与的非传统食品安全危害识别和交流平台,特别是吸收各食品企业的技术和检验人员参加,他们对所在行业的“潜规则”了如指掌。建立“行业潜规则”数据库,实现相关监管部门和机构对非传统食品安全危害的及时识别和信息交流。措施的核心是:监管部门实行分类管理/动态监控;要点是:内行介入,主动研究,及时披露,动态监控。
3、相关机构建立非传统食品安全危害识别交流平台。解决非传统食品安全问题,重点环节是认识这些“行业潜规则”。组成由食品企业、行业组织、社会中介、科研机构和消费者等参与的非传统食品安全危害识别和交流平台,特别是吸收各食品企业的技术和检验人员参加,他们对所在行业的“潜规则”了如指掌。建立“行业潜规则”数据库,实现相关监管部门和机构对非传统食品安全危害的及时识别和信息交流。措施的核心是:监管部门实行分类管理/动态监控;要点是:内行介入,主动研究,及时披露,动态监控。
三、讨论
1、确切地说,“非传统食品安全”不是一个概念,而是一种提示,是基于对目前我国食品安全存在问题的特点和驱动模式的分析,提示调整监管方法和资源配置、企业食品安全控制方法和相关组织和消费者加强参与的建议。如同“9.11”之前美国也有恐怖袭击,但“9.11”反映出原来的安全战略不适应新的挑战时,通过提出“非传统安全”,调动调整整个国家的安全战略资源。我国的“非传统食品安全问题”没有上升到战略的角度,但需要在这个提示下增加重视,进行必要的调整。
2、食品防护不必“另起炉灶”。GMP、HACCP作为企业食品安全控制的基础工具已成为共识,但简单地重复和强化原有的手段不能有效解决非传统食品安全问题。非传统食品安全危害与传统食品安全危害的区别在于起因的人为性,对它的控制只要也遵循识别(Identify)危害-执行(Implement)控制-监测(Monitor)措施有效性-持续改进(Review)的食品危害控制原理,调整后的GMP和HACCP同样可以防控非传统食品安全危害。
3、食品防护需“以人为本”。非传统食品安全问题因“人”而起,解决它也要“以人为本”:(1)企业负责人重视,自觉遵守食品从业的道德和操守;(2)重视加强和改善劳资关系;(3)调动和发挥企业员工的主人翁精神;(4)加强员工培训。
FDA总结美国食品防护几年来的实践经验,提出“企业员工是食品防护第一线”的理念, 归纳出企业员工执行食品防护的五大要点(FIRST):F-遵循企业食品防护计划和程序的要求;I-检查工作和周边区域;R-注意不正常的情况;S-防护所有的食品成分、原料和终产品;T-发现不正常的情况及时报告。
4、认证认可发挥的作用。食品是一种典型的具有信息不对称性、专业性和社会公共物品属性的商品,因此,刺激竞争、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在食品行业更容易失效,三鹿奶粉事件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对食品和生产食品的管理体系实施产品和体系认证,是减少食品生产者和消费者、采购商之间信息不对称的一个重要手段。认证认可建立在符合专业标准基础上,有利于指导企业建立符合要求的生产管理体系,帮助在消费者中普及基本的食品安全知识。食品是民生必须品,认证认可结果因其中立性和权威性,可为政府部门采信,成为相关指导和扶持政策的参考依据。
2009年,国家认监委与国家质检总局、工业和信息化部以及黑龙江省政府在黑龙江省开展乳制品生产企业GMP、HACCP认证试点。探索通过帮助企业建立实施以GMP、HACCP体系为基础,包括食品防护、风险预警、区域化管理为主要内容的食品安全综合控制体系,提升乳制品企业质量安全保障能力。
任何事物都处在运动发展和变化之中。食品安全问题与应对措施这对矛盾在不断地此消彼长。新的问题出现了,相应的措施要跟上。中国的食品安全问题具有典型的中国特点,不能照搬西方发达国家经验,相信我们有智慧和力量解决面临的问题。
原文下载: 《应对非传统食品安全问题的思考与建议》.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