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菌株管理程序是食品检验检测机构的程序文件中必备的文件,目的是对微生物标准菌株的购买、验收、复活、确认、传代、保存、使用、销毁等进行规定,确保标准菌株符合要求,保证检测结果,使菌株管理规范化。适用于微生物实验室所有的菌株管理。 产生不符合项所体现的原因很多,而产生问题主要原因表现在:
(1)实验人员对标准菌株的基础知识薄弱,自身意识上也不重视;(2)实验室相关的内部培训少,技能动手操作少;
(3)实验监督人员监督力度不足,不能充分发挥把关的作用。
根据上面提到的三点因素,易导致以下问题的出现:
1、标准菌株购买不当,易混淆标准菌株与质控菌株,或者缺少标准菌株的检测证书,无法溯源。在面对这次情况时,应先理清标准菌株的概念,清晰标准菌株的采购渠道。每支菌株必须要有可溯源的材料。
2、标准菌株的标识信息不够全面,漏基本信息,导致记录追溯不清晰。标识内容应包含菌株名称、编号、传代次数、传代时间、传代人。
3、保存菌株的传代周期跟不上,易导致2-8℃保存的菌株或常温存放的菌株出现老化、变异、污染等情况,造成菌株的保存与使用不当。产生的主要原因是菌株管理人员对菌株的管理基础弱,不清楚菌株的要求。副溶血性弧菌、铜绿假单胞菌等在室温下储存,其余菌株在2-8℃的冰箱储存,储存期限为3个月。必须在三个月内进行工作菌株的转接传代。工作菌种传代次数不能超过五代。
4、菌株销毁不及时,实际工作与销毁记录对不上,高压灭菌时要用化学指胶带对灭菌效果进行验证,确保菌株已失活。这需要检验人员在意识上对菌株的规范操作引起重视。
5、标准菌株的期间核查不到位,核查的菌株较少,无法实际监测到实际使用时的菌株。本公司采用的标准菌株期间核查的方法:从-80摄氏度冰箱中取出标准储备菌株在40℃的水中溶解,迅速倒入配好的已灭菌的液体培养基中,在适宜的温度下培养,24h后划线分离。将长出的菌落用生化鉴定仪或生化鉴定管进行鉴定。期间核查的频率:每半年对使用标准菌株进行一次期间核查。
综上所述:对实验管理人员的培训和技能操作至关重要,做好标准菌株的管理程序是需要融合到日常的实验和记录中的,只有做好日常工作和记录,才不至于在关键时刻不知所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