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伙伴网服务号

微生物检验中培养基的质量控制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3-08-30
核心提示: 培养基的作用是为微生物提供生长和繁殖所需的营养物质和环境条件。培养基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因此
 培养基的作用是为微生物提供生长和繁殖所需的营养物质和环境条件。培养基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因此对于微生物检验而言,培养基的质量控制尤为重要。

培养基的主要作用有两方面:

①提供微生物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

②培养基具有选择性和差异性,可以选择特定类型的细菌或真菌进行培养,并区分不同种类的微生物。

因此,在微生物检验中,必须对培养基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只有优质的培养基才能为微生物检验提供精准、可靠的检测结果。

 

培养基的概述

培养基是用于保证微生物繁殖、鉴定、保持活力的物质,按照物理性质可以分成液体培养基、固体培养基、半固体培养基和脱水培养基,按照化学性质可以分成天然培养基、组合培养基和半组合培养基,按照功能可以分成选择性培养基、鉴别培养基。不同培养基要求不同,保存方式也不同。在受热、吸潮后,培养基极易被微生物污染或分解变质,需在避光、防潮、阴凉处储存。

培养基的采购验收

微生物检验需使用大量培养基。为提高检验效率,实验室多使用商品化即用型培养基、商品化脱水合成培养基。在培养基的采购中,应选择国内、外知名商家的产品,并向生产企业索要培养基成分名称、产品编号、批号、最终 pH 值、储存条件、生产日期、有效期、质控报告和必要的相关信息,以保证培养基的质量。在产品交货验收时,购买者需对产品包装的完整性、生产日期、有效期和产品合格证明等进行核验,检查培养基的颜色、性质等是否符合实验室相关标准,培养基检验合格后进行入库登记。

培养基的制备

配制要求

正确按要求制备培养基是做好微生物检验的基础。实验人员使用商品化脱水合成培养基配制培养基时,要严格按照产品说明进行配制,并做好配制记录。在配制过程中,实验人员需要严格遵守相关操作标准,佩戴口罩进行操作,避免吸入含有有毒物质的培养基粉末,称量、溶解应使用专门的角匙,不使用金属制品,避免金属离子混入培养基,影响微生物生长;准确称量后,应先加入适量的水充分溶解,再加水至所需量进行加热,加热中应不断搅拌,防止培养基在容器底部积聚;调节pH值,分装到比培养基体积最少大 20% 的容器中,按说明要求进行灭菌。粉末状态的培养基开封后应存放在阴凉干燥处,及时使用,环境湿度过大会使培养基出现受潮、结块、污染等情况。对于琼脂类培养基,可采用沸水浴或流动蒸汽的加热方式进行融化,但反复冻融只允许进行1次。

 

配制用水

水是配制培养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般使用纯化水。还应定期检查培养基配制用水的微生物污染情况,应符合纯化水要求。

 

灭菌
灭菌能确保培养基质量达标,实验室常采用湿热灭菌法,培养基应按照产品使用说明要求进行灭菌,每次灭菌需放置压力蒸汽灭菌化学指示卡,验证灭菌效果。一些培养基可以通过煮沸的方式进行灭菌,如结晶紫中性红胆盐琼脂培养基、亚硫酸铋琼脂培养基。实验人员应及时将培养基从灭菌锅中取出,尽快冷却至所需温度,防止加热过度,对实验数据造成影响;要检查培养基的pH值、色泽、均匀度等指标,确保符合要求后贴上标签,标明名称、日期、效期等基本信息。
制备
制备平板时,将灭菌后的培养基倾注于灭菌过的干燥平皿中,在平皿中形成至少3mm的厚度,直径90mm 的平皿通常需要加入1820 mL 的琼脂培养基,需要保存或培养超过48h的培养基应倾注更多培养基 。培养基冷却凝固后应立即使用或储存,储存时应标记好培养基名称及制备日期,密封后放置在28 ℃冰箱中。制备斜面培养基时,应先将培养基分装到试管中,通常每管加入10mL培养基,高压灭菌,在培养基冷却凝固前将试管倾斜一定角度放置,待冷却凝固后方能使用和保存。对于液体培养基,根据使用要求直接分装至三角瓶或试管中,灭菌,冷却至室温直接使用或保存。
培养基的储存
验收入库的培养基应严格按照生产厂家标明的储存条件、保存期限、使用方法保存和使用。开封后的商品化脱水合成培养基要放置在密闭容器中保存,在瓶身注明首次开封日期 。实验室自制培养基应避光、干燥保存,需冷藏的培养基可放置在28℃冰箱中保存,平板保存时间通常为24周,瓶装及试管装培养基保存时间一般为36个月,具体效期应进行验证。每次使用培养基前,要观察颜色变化、流动性、均匀性、是否结块和是否污染等情况。如果发现培养基出现受潮、结块、其他性状明显改变的情况,应停止使用。
编辑:songjiajie2010

 
分享:
关键词: 质量控制 检验
[ 网刊订阅 ]  [ 检验技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推荐图文
推荐检验技术
点击排行
检验技术
 
 
Processed in 0.029 second(s), 13 queries, Memory 0.94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