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伙伴网服务号

感官评价8:“A”-“非A”检验法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4-07-22  来源:感官科学与评定
核心提示: “A”-“非A”检验法实质上是成对比较检验的一个变种。继成对比较检验法被标准化四年以后,1987年“A”-“非A”检验法也被
 “A”-“非A”检验法实质上是成对比较检验的一个变种。继成对比较检验法被标准化四年以后,1987年“A”-“非A”检验法也被制定为国际标准(ISO 8588:1987)。在过去的二十几年中,该方法一直未被修订。目前ISO/TC34/SC12将其列为一个新工作项目,着手对该方法技术内容重新审核,予以修订。
 
01.适用范围
 
“A”-“非A”检验法特别适用于外观(重复样品的外观很难被制备成完全一致)或后味(样品间有后味差异,使得直接比较有难度)上有差异的样品。也可以用于判定评价员或评价小组能否识别出与已知刺激有关的新刺激物(如识别新甜味剂的甜味品质),同时也能用于判定评价员辨别刺激的能力。
 
“A”-“非A”检验法不适用于判别两类物质是否相似到可以互换使用(譬如用于相似检验),因为“A”-“非A”检验的实质为所有评价员对同一产品的重复评价,而这种重复评价违背了相似检验在统计学上具有有效性的基本假设。
 
02.方法原理
 
先给评价员提供样品“A”,让其熟悉并记忆,然后以随机顺序分发给评级员一系列样品,其中有的样品是“A”,有的样品是“非A”。“非A”样品可以包括“非A1”和“非A2”等。要求评价员识别每个样品是“A”还是“非A”。必要时也可让评价员体验“非A”。见下图。
 
03.方法步骤
 
召集评价员(7名以上专家或20名以上优选评价员或30名以上初级评价员)。评价前让评价员对样品“A”有清晰的体验,并能识别它。必要时可对“非A”样品进行识别。评价开始后不应再接触标识为“A”的样品,但必要时,可在评价期间再体验样品“A”或“非A”。每位评价员得到的“A”或“非A”的样品数应相同。评价员按回答表要求识别样品。统计回答数,计算χ2检验值,查χ2分布临界值表,做出统计判断。

04.方法特点
 
该方法是成对比较检验的多次应用,但较成对比较检验法,该法可同时比较多个样品,效率较高,特别适用于评价具有不同外观或后味的样品,也适用于确定评价员对产品某一种特性的灵敏度。
 
05.应用实例
 
问题:在一种饮料甜味剂的替代研究中发现,由于新型甜味剂的后味会让人感觉到某种异样,该开发人员想知道,含有这种新型甜味剂的饮料是否能够被识别出来。
 
项目目标:确定该甜味剂能否代替原甜味剂。
 
实验设计:分别用新型甜味剂和原甜味剂配置成饮料,将新型甜味剂饮料设为“A”样品,将原甜味剂饮料设为“非A”样品。采用20人评价小组,每人得到10个随机编码的样品,“A”与“非A”样品各5个,按随机顺序提供给评价员。评价员按下表要求进行评价。
 
 
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
 
 
据上表结果计算χ2值,得χ2=12.53,查χ2分布临界值表,α=0.05水平下,自由度为1时,χ2=3.84<12.53,说明两种甜味剂存在显著差异。
 
结论:新型甜味剂不能替代原甜味剂。
编辑:songjiajie2010

 
分享:
关键词: 检验 感官
[ 网刊订阅 ]  [ 检验技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推荐图文
推荐检验技术
点击排行
检验技术
 
 
Processed in 0.056 second(s), 14 queries, Memory 0.91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