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白粉病发生特点 草莓白粉病为低温型高湿病害,对大棚草莓而言,是一种发生频率高、暴发性强、危害重的病害。 草莓白粉病发病适宜温度为15-20°C;分子孢子发生和侵染适宜温度为20°C左右;空气相对湿度在90%以上。冬季大棚草莓生态环境正符合白粉病菌发生和侵染的要求。如果在深秋至早春(11月至次年2月)遇到连续阴、雨、雾、雪天气,十分有利于该病的发生和蔓延,使分子孢子频频发生,反复侵染,暴发成灾。 草莓的叶、茎、花、果均能发生白粉病。被害叶片在叶被斑块上产生白色粉状物,后期叶缘萎缩、枯焦。果实受害时,幼果停止发育并干枯;大果染病则果面上形成白色粉状物,使其失去商品价值。受害严重时会整株死亡。严重影响产量和品质,甚至绝收。 二、防治措施 通过实践得出,防治草莓白粉病必须采取农业的、生态的、化学的防治手段进行综合防治,才能收到较理想的效果。 1、农业防治 (1)选用抗病品种“章姬”、“莓宝”、“鬼怒甘”,对白粉病抗性较强,应视实际情况选用。 (2)实行轮作水旱轮作是消灭菌源最有效的措施;旱地轮作应安排豆类、瓜类、十字花科蔬菜、小麦为好,茄科作物与草莓有共同的病害,不宜安排轮作。 (3)清洁田园草莓白粉病以菌丝体在寄主及残体上越夏、越冬。故草莓收获后应彻底清理焚烧。草莓生长期应该及时摘除病叶、病果、老叶带出棚外深埋,减少菌源基数。 (4)土壤高温消毒连作棚地利用三伏天(7-8月份)高温天气,在清洁田园的基础上,667m²用切成3-5cm的碎稻草300-500kg、生石灰50-100kg撒于土表,然后深翻土壤,做成高畦(30cm以上)。灌水直至饱和,盖上地膜密封。这样在强光下土壤可升温至50-60°C,维持15-20天,可杀死土壤中病菌。 2、生态防治 调控棚室湿度室控制病害的重要手段。把握好科学用水,以“宁干勿湿”为原则,做到小水勤灌,切勿漫灌;并加强通风以降低棚内湿度,在不影响草莓生长的条件下,尽可能延长通风时间。棚内理想的相对湿度,开花坐果期为60%左右,果实膨大期为70%左右。这样,不仅有利于开花结果和果实膨大,同时能显著抑制病害的发生。 3、化学防治 要从苗期抓起,要选用无病母本培育壮苗,在分株繁殖期间,及时拔除弱苗、病苗,并要用药预防2-3次;定植后重点抓好早预防,特别是出现发病中心时要立即进行防治,可用50%多硫酸乳剂500-600倍液防治。 扣棚后白粉病开始进入发病期间,应选用安全、高效、低毒杀菌剂,主要有12.5%腈菌唑乳油2000-3000倍液;40%福星乳油5000-8000倍液;20%一熏灵0.2-0.3g/m³,以上药剂交替使用,隔7-10天防治一次,连续2~3次。 开花结果期如果继续发病,应选用生物农药为主,主要有2%农抗120(抗菌霉素)水剂150-200倍液或2%BO-10(武夷霉素)水剂150-200倍液进行防治。上述配方若另加植物营养素——“绿邦98”1000倍液,则防效明显增加。 以上内容和建议,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