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标识 上网做生意,首选VIP会员| 设为首页| 加入桌面| | 手机版| 无图版| RSS订阅
食品伙伴网,关注食品安全,探讨食品技术
 
当前位置: 首页 » 知识堂 » 相关专业 » 农学 » 正文

怎样防治玉米矮花叶病?

已解决 悬赏分:0 提问时间 2009-04-13 14:49 - 解决时间 2009-04-17 14:23
怎样防治玉米矮花叶病?
3162 次关注     提问者: spzst  
  支持(0)  |   反对(0) 最佳答案
玉米矮花叶病是玉米种植区一种突发病害,发病早,来势猛,病情重。得病玉米新叶变黄,叶片出现条纹,生长发育严重受阻,迟迟不能拔节,农民往往误以为缺肥水,竭力追肥浇水,但仍不能奏效。其实,这是玉米生了一种病毒病,即矮花叶病。由于玉米亲本比其杂交种更易染病,故杂交制种田和亲本繁殖田病情往往重于大田。
一、如何识别玉米矮花叶病
在田间自然感染条件下,3叶期玉米即可显症,喇叭口期症状最严重。人们在判断病株时往往忽略了刚显症的病株。初始症状一般在心叶出现,从心叶基部沿叶脉去向形成许多虚线状褪绿小圆点,进而成断续条点、褪绿条带,再扩及全叶。褪绿部分残留一些长短和大小不等的“绿岛”,使叶片呈花叶状,新叶症状最为典型。由于病叶叶脉仍保持绿色,因而叶片上形成黄绿相间的条纹,有时田间有些非矮花叶病株的叶片上也生黄绿条,与矮花叶病不同的是这些黄条带颜色是匀匀的,没有矮花叶病在褪绿区中还间有“绿岛”的特征。随着植株的生长,病情加重,病叶变黄,逐渐干枯。早期染病植株黄弱瘦小,明显矮化,通常不能抽穗而过早枯死。因发病时期不同,矮化程度也不一样,拔节后植株七高八低,生长参差不齐。
二、矮花叶病的病原与传播
玉米矮花叶病是由玉米矮花叶病毒侵染引起的一种病毒病。病毒可经摩擦传染,但在田间主要由蚜虫传播。玉米苗期,小麦是介体蚜虫的主要来源,部分则来自杂草和其他作物。玉米感染病毒后,在26.5℃条件下3天即可发病。矮花叶病寄主范围仅限禾本科,还可侵染高粱、谷子、糜黍,但不侵染小麦和水稻。常见的一年生禾草寄主有稗草、狗尾草、马唐、画眉草、虎尾草、蟋蟀草等;多年生寄主有牛鞭草、狗牙根、白羊草、印度白茅、雀麦等。带毒的多年生禾草(即越冬寄主)是病毒在田间初次侵染的主要来源。种子可传带病毒,但仅限少数品种。
三、矮花叶病的发病规律和流行条件
玉米生长期都可感染发病,但感病阶段主要在生长前期,多数品种5叶期前最易感染。春玉米在此期通常正遇麦蚜大量增殖时期,大量的蚜虫介体迁飞取食传毒,玉米往往出现一个发病高峰。在靠近越冬寄主,介体蚜虫迁入早、数量多的玉米发病早而重;与小麦邻作、间作地发病重;与草滩、水渠、道路相邻的地发病重;地边病重,地中心发病轻;浅山、沟底滩地、避风向阳地发病重;沙地、瘠薄地,管理粗放、杂草多的地发病重;晚播的发病重;适期早播使植株感病避开蚜虫迁飞传毒高峰期的发病轻;覆盖地膜的病轻,露地的病重;夏播地比春播地重。
四、如何防治
目前尚无理想的防治用药,应立足于预防。其防病原理,一是利用品种的抗病性,二是通过改进栽培陈规,避免或减少蚜虫传毒,三是实行保健栽培提高植株抗病能力。
1.        选用抗病自交系组合,制种田选择安排在适于种植的历年轻病区。在病区种植,因地制宜实行覆膜早播是最有效的栽培防病措施。在3~4叶1心时及早拔除病苗,减少初始侵染源。
2.        大田玉米推广种植抗病品种是最经济有效的防治办法。在病害常发区和重病区应首先安排抗病品种而尽量压缩感病品种种植面积。采用覆膜早播的防病栽培措施。
3.        在麦区,玉米出苗前结合防治黄矮病和麦蚜为害,做好冬小麦上蚜虫防治,压低传毒介体数量,减少转移到玉米上的蚜虫量。
4.        实行保健栽培。施足底肥,合理追肥,适时浇水,加强田间管理,及时中耕除草,促进植株健壮生长,提高其抗病力。
5.        发病初期喷打83增抗剂、灭毒灵或病毒A等抗病毒剂,连喷至少3次,同时可选择喷一些能增加叶绿素的微肥和叶肥,如植物动力2003和农家宝等。
  回答者: 首席大弟子   2009-04-17 14:23   


[ 知识堂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问题搜索
     
相关问题
等待您来回答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广告服务 | 信息服务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客服中心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鲁ICP备14027462号-1
©2001-2024  烟台富美特信息科技 - 食品伙伴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热线:0535-6730582
24小时联系电话:18006452914 邮箱:foodmate@foodmate.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