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农业大学组建于1952年,由当时的复旦大学农学院(茶叶专业除外)和沈阳农学院部分专业合并而成,今天的沈阳农业大学是辽宁省与中央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学校坐落在沈阳市东郊的天柱山南麓,东与名胜古迹东陵毗邻,西与沈阳城区相连,学校占地2万2千亩,校园有山有水、有旱田水田、坡地和林园,农业教育、科研条件优越,校区环境幽美,景色宜人。
沈阳农业大学办学历史悠久,其前身之一的沈阳农学院的发展可追溯到20世纪初我国农业教育的始兴时期,1910年,当时的奉天省设立省立高级中学,1929年该中学改为东北大学农学院,1938年改为奉天农业大学, 1946年恢复东北大学农学院, 1949年8月,中共中央东北局和东北行政委员会正式决定将由于战事原因,1948年迁往北平的东北大学农学院、长春大学农学院、中正大学农学院迁回沈阳,在塔湾成立沈阳农学院。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中央决定复旦大学农学院(茶叶专业除外)迁往沈阳,与原沈阳农学院的部分专业合并,组建新的沈阳农学院,第一任院长由我国著名教育家、畜牧专家张克威教授出任。今天的沈阳农业大学是从1952年始记校史的,上海复旦大学农学院始建于1938年。文革期间,沈阳农学院受到严重摧残,一分为五,分散在辽宁各地。文革后学校又迁回沈阳原校址办学。1979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高等院校,1981年被批准为首批博士、硕士授予权单位,1985年10月5日,经原农牧渔业部批准更名为沈阳农业大学,邓小平亲自为沈阳农业大学题写校名。2000年4月,学校在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中由农业部所属被划为辽宁省与中央共建。
建校以来,在党的教育方针指导下,几代沈农人努力拼搏,开拓创新,学校的各项事业都有了长足的进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学校迅速发展,今天的沈阳农业大学已经发展为教学和科研并举,以农业与生命科学为特色,农、理、工、经、管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重点大学,成为我国农业科技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学校现有43个本科专业, 62个硕士学位授予权专业,26个博士学位授予权专业, 4个研究生专业学位学科,6个博士后流动站;学校有2个国家级重点学科,3个农业部重点学科,10个辽宁省重点学科。学校设有农学院、园艺学院、土地与环境学院、植物保护学院、水利学院、经济贸易学院、林学院、畜牧兽医学院、食品学院、生物科学技术学院、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工程学院、应用技术学院、科学技术学院、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和成人教育学院;有37个研究所(研究室或研究中心),29个基础和专业实验室,形成了多学科、多层次、多形式的教育体系。
自建校以来,邓叔群等一大批海内外知名学者先后来校任教。学校现有教职工1832人,其中专任教师924名,教授155人,副教授412人,博士生导师87人,硕士生导师284人,有240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学校已经形成了由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具有博士或硕士学位的青年教师组成的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学校具备了发展新兴学科、边缘学科和进行多学科联合攻关的基础和优势。1978年以来,学校共承担国家、省、市各类科研项目2000多项,有446项成果获国家、部省、市奖励,70%的科研项目在农业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创造经济效益300余亿元。学校在辽宁省8个市15个县(区)32个乡(镇)建立了科技示范、推广网络,先后选派31名科技人员担任科技副县(市)、乡(镇)长,有力地推动了“科教兴农”工作的全面展开。
沈阳农业大学现有在校生22125人,其中留学生4人,博士生435人,硕士生1816人,在职攻读硕士学位486人,本专科生16333人,成人教育生3537人。学校始终把人才培养质量放在首位,重视教学研究和改革,以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培养为重点,数十年形成的“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优良校风有口皆碑。建校以来,为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本、专科毕业生和博士、硕士研究生等6.2万人,他们当中,有的成为科教文化领域、企事业单位、国家机关和各类社会组织的管理者和业务骨干,有的已成为受人尊敬的享誉海内外的著名专家学者。
沈阳农业大学不断加强学校的国际交往与合作,目前已与4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学术交流和人才交往关系,与8个国家的26所院校建立了校际友好合作关系。
地址: 辽宁省沈阳市东陵路120号
邮编:110161
食 品 科 学
【专业特色】食品科学学科是辽宁省重点学科。
本专业设有食品科学博士学位授予权学科和食品科学、农产品加工与贮藏工程两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成绩优异的毕业生可被推荐攻读硕士、博士学位。
【毕业生去向】前往各类食品生产企业,食品科研单位、食品贸易部门、食品行业行政管理部门以及食品质量监督、卫生防疫等部门。近几年来,毕业生一次就业率都在90%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