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标识 上网做生意,首选VIP会员| 设为首页| 加入桌面| | 手机版| RSS订阅
食品伙伴网,关注食品安全,探讨食品技术
 
当前位置: 首页 » 食品专题 » 生物名词库 » 生物与医学 » 正文

脑膜瘤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6-08-24  浏览次数:102

  脑膜瘤起源于蛛网膜内皮细胞。常见,占颅内肿瘤16%,仅次于胶质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中年人好发,女稍多于男。好发部位为:幕上89%,幕下11%;大脑凸面、矢状窦及镰旁多见,其次为颅底,脑室内较少。多属良性,恶性或恶性变占1-2%。多为实质性,有包膜,血运丰富;肿瘤常较大、较深,与一些重要血管、神经相邻,使处理困难。临床表现以慢性进行性颅内压增高症为主,可出现局源症状。由于麻醉、手术设备与技巧的显著进步,脑膜瘤治疗成功率大大提高。然而,由于肿瘤性质与解剖特征,某些脑膜瘤处理仍属难题。有待早诊早治。晚期死于脑疝。

临床表现
  1.具有颅内占位病变的共同表现:如进行性头痛、呕吐和视乳头水肿等颅内压增高症状。 2.多先有刺激症状(如癫痫等),继之出现麻痹症状(如瘫痪等)。 3.肿瘤生长缓慢,病程长;肿瘤虽大,但症状轻。 4.不同部位肿瘤有不同表现:大脑凸面、矢状窦及镰旁脑膜瘤可有癫痫、精神异常、肢体力弱、失语等症。颅底脑膜瘤(蝶骨嵴、鞍结节、桥小脑角、斜坡等),具有相应的定位症状。而脑室系统脑膜瘤则主要表现为颅内高压症。

诊断依据
  1.病程长,发病慢,慢性进行性头痛,精神异常,局限性癫痫;逐步可出现定位症状。 2.后期可出现明显的颅内压增高症状及各部位脑膜瘤的典型定位体征。 3.头部CT:病变呈均匀高或较高密度,边界清,基底宽,增强扫描肿瘤像更明显,脑室系统受压。头部MRI:大多数脑膜瘤为低信号(T1加权)和高、等信号(T2加权),注射Gd-DTPA造影剂后信号均匀提高;肿瘤与脑组织间有一低信号环或带;伴瘤周水肿,清晰显示肿瘤与血管、静脉窦的关系。 4.血管造影:除正常血管移位外,一般可见肿瘤“染色”影像,不仅能定位,而且能定性

治疗原则
  1.手术治疗:是脑膜瘤的主要治疗方法。 2.立体定向放射治疗(γ-刀,X-刀):适用于中线区、颅底的小肿瘤,手术风险大,颅内压不高者。 3.血管内介入治疗:选择性插管置入肿瘤供血动脉,注入各种栓子或性激素拮抗剂,以减少肿瘤供血,促进肿瘤坏死,抑制肿瘤增大。

用药原则
  1.药物对肿瘤无直接作用。 2.纠正脑水肿,降低颅内压以20%甘露醇、速尿、地塞米松为主药,甚至可使用人血白蛋白。 3.注意电解质与体液平衡,术中补充失血。 4.术后常规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和抗癫痫药;使用神经营养药物促进脑细胞康复。 5.对症治疗。

辅助检查
  1.结合病史、头颅平片可提供脑膜瘤的部分依据。 2.头部CT或头部磁共振检查可确诊,定位定性率高,后者比前者更优。 3.脑血管造具有定位定性作用,是有创检查,定性定位率不及CT及核磁共振;但能了解肿瘤血供及介入栓塞。 4.治疗过程可能反复使用部分基本检查。

疗效评价
  1.治愈:肿瘤全切除,颅内高压症状消失,恢复工作。 2.好转:肿瘤近全切除或大部分切除,颅内高压症解除或稳定。 3.未愈:肿瘤活检或部分切除、颅内高压未改善。

 

 
[ 网刊订阅 ]  [ 食品专题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食品专题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