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标识 上网做生意,首选VIP会员| 设为首页| 加入桌面| | 手机版| RSS订阅
食品伙伴网,关注食品安全,探讨食品技术
 
当前位置: 首页 » 食品专题 » 生物名词库 » 生物与医学 » 正文

肝豆状核变性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6-08-25  浏览次数:486

  肝豆状核变性是一种与遗传有关的铜代谢障碍引起的疾病,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有家族倾向。本病好发于儿童和青年,病变主要损害大脑的基底节和肝脏,引起豆状核变性和肝硬化。临床表现有进行性加重的肢体震颤,肌强直,言语困难,精神改变,肝硬化和角膜色素环。 本病因起病隐袭,临床表现多样,早期诊断较困难,故应引起警惕。该病如能及早发现,及早治疗预后良好,治疗不及时,病情多持续发展,晚期因肝硬化,肝功能衰竭或并发感染死亡。故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关键。因本病属遗传性疾病,有家族倾向,对病人的同胞兄弟应从早检查。

临床表现
  1.神经症状:成人多为动作减少,肌强直、慌张步态为主。儿童以舞蹈,手足徐动、肌张力减低为主,可有癫痫发作。 2.精神症状: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差,情绪不稳,后期有痴呆,可有幻觉,妄想。 3.肝脏症状、厌食、恶心、黄疸、肝脾肿大,肝功能异常。晚期有肝硬化表现。儿童多以肝脏症状首发。 4.角膜色素环(K-F环)。铜氧化酶及铜黄蛋白异常

诊断依据
  1.儿童或青年人出现以上神经,精神症状。 2.原因不明的肝硬化表现。 3.角膜色素环。 4.有家族史诊断更肯定。

治疗原则
  1.低铜饮食; 2.促进体内铜盐排泄; 3.减少铜在肠道吸收; 4.对症、支持治疗; 5.必要时手术治疗。

用药原则
  1.早期治疗首选D-青酶胺,同时加用维生素B6,震颤明显可加用苯海索(安坦)、左旋多巴等。 2.如D-青酶胺治疗出现副作用可加用泼尼松(强的松)或改用三甲基四胺。 3.无D-青酶胺可选其他排铜药如二?基丁二钠,硫酸锌等。 4.有肝损害应加用护肝药,晚期有肝功能衰竭应积极对症、支持治疗。

辅助检查
  1.早期、轻型的检查专案以检查框限“A”为主。 2.晚期或有癫痫发作、诊断不明需除外脑内其他病变者检查专案包括检查框限“A”、“B”或“C”。

疗效评价
  1.治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 2.好转:临床症状、体征改善,应继续治疗; 3.未愈:临床症状、体征无变化。

 

 
[ 网刊订阅 ]  [ 食品专题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推荐图文
推荐食品专题
点击排行
 
 
Processed in 0.388 second(s), 18 queries, Memory 0.92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