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标识 上网做生意,首选VIP会员| 设为首页| 加入桌面| | 手机版| RSS订阅
食品伙伴网,关注食品安全,探讨食品技术
 
当前位置: 首页 » 食品专题 » 生物名词库 » 生物与医学 » 正文

面肌抽搐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6-08-28  浏览次数:72

  面肌抽搐临床表现为阵发性不规则的半侧面部肌肉的不自主抽搐或痉挛。常见于一侧发生,亦有继发于面神经麻痹。原发性面肌抽搐原因不明,可能为面神经传导路上的某部位存在病理性刺激所引起。少数为面神经麻痹的后遗症。当面神经不完全恢复时,常发生瘫痪肌的痉挛或其他联带运动。

临床表现
  1.多发于中年以后,女性多于男性。 2.早期,一侧眼轮匝肌开始,逐渐扩至同侧其他面肌。 3.以口角肌内抽搐最明显。 4.多发生于一侧,精神紧张、疲倦时加重。 5.少数伴有面部疼痛、头痛、耳鸣。 6.少数有味觉改变。 7.晚期有的伴面瘫。 8.无神经系统阳性体征。

诊断依据
  1.好发于中年以后的患者,女性多于男性。 2.以口角肌抽搐为主。 3.一侧面肌阵发性抽搐。 4.无其他神经系统的阳性体征。 5.面肌抽搐从眼轮匝肌开始,逐扩至同侧其他面肌。

治疗原则
  1.以解痉、抗抽搐、止痛为主,药物治疗为主。 2.新针疗法。 3.理疗:超短波、红外线。 4.局部封闭及无水酒精注射。 5.射频温控热凝术。 6.微波治疗。 7.高压氧治疗。

用药原则
  面部抽搐采用面神经封闭疗法,选用药物种类较多,多为通过药物,对神经行化学性损伤、阻滞或降低其传守功能,各种方法常须多次治疗方有疗效,但治疗仍有复发出现。

辅助检查
  1.对于症状明显的检查专案以检查框限“A”为主; 2.对于晚期病例,或伴有不全面瘫表现者检查专案可包括检查框限“A”、“B”、“C”三项。

疗效评价
  1.治愈:治疗后,无主观症状和客观体征,1年内无复发,有疼痛者、疼痛消失。 2.好转:面肌抽搐症状减轻,间歇期延长。 3.治疗后症状及体征无改善。

 

 
[ 网刊订阅 ]  [ 食品专题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食品专题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