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号 |
PRB.0970 |
图
例
|
|
中文学名 |
朱红栓菌 |
拉丁学名 |
Trametes cinnabarina (Jacq.) Fr. |
中文别名 |
红栓菌、朱血菌 |
同物异名 |
Polyporus cinnabarius Fr. Pycnoporus cinnabarinus (Jacq. : Fr.) Karst. |
图 970 朱红栓菌 : 1. 子实体, 2. 孢子, 3. 担子 |
分类地位 |
非褶菌目、多孔菌科、栓菌属 |
形态特征 |
子实体一般小或中等。扁半球形、扁平、无柄,新鲜时肉质,干后木栓质。菌盖直径2-11cm,厚0.5-1cm,表面橙色至红色,后期稍褪色,变暗,无环纹,有细绒毛或无毛,稍有皱纹。菌肉橙色,有明显的环纹,遇氢氧化钾时变黑色,管孔面红色,每毫米2-4个。担孢子椭圆形,有的逗点形,一端尖并弯曲,无色,4.5-6μm×1.5-3μm。担子棒状,具4小梗。 |
生态习性 |
生于针、阔叶树枯枝上,往往成群成片生长。 |
分布地区 |
黑龙江、吉林、河北、山西、内蒙古、陕西、甘肃、江西、河南、浙江、安徽、江苏、广东、广西、湖南、四川、贵州、青海、云南、新疆、西藏等几乎全国各省区都有分布。 |
经
济
用
途
|
可药用,子实体有清热除湿、消炎、解毒作用。对小白鼠肉瘤180 和艾氏癌的抑制率均为90%。朱红栓菌可以使蒂巴因碱(theaine,一种罂粟碱)进行转化,获得新型止痛药。被侵害处开始呈橙色,后期为白色腐朽。是生香菇、木耳栽培的段木上常见的“杂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