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号 |
PRB.1242 |
图
例
|
|
中文学名 |
竹黄 |
拉丁学名 |
Shiraia bambusicola P. Henn. |
中文别名 |
竹花、竹茧、赤团子 |
同物异名 |
|
图 1242 竹黄 : 1. 子座, 2. 孢子, 3. 子囊 |
分类地位 |
肉座菌目、肉座菌科、竹黄属 |
形态特征 |
子座形状不规则,多呈瘤状,长1-4.5cm宽,1-2.5cm初期表面较平滑,色淡,后期粉红色,可龟裂,内部粉红色肉质,后变为木栓质。子囊壳近球形,埋生于子座内,直径480-580μm。子囊长,圆柱形,含有6个单行排列的孢子,280-340μm×22-35μm,侧丝呈线形。孢子长方椭圆形至近纺锤形,两端稍尖,具纵横隔膜,无色透明或近无色,堆集一起时柿黄色,42-92μm×13-35μm。 |
生态习性 |
春夏季生于刺竹属(Bambusa)及刚竹属(phyllostachys)竹子的枝秆上。 |
分布地区 |
浙江、江苏、安徽、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四川、云南、贵州等。 |
经
济
用
途
|
药用治虚寒胃疼、风湿性关节炎、坐骨神经痛、跌打损伤、筋骨酸痛、四肢麻木、腹背劳损、贫血头痛、寒火牙痛、咳嗽多痰型气管炎、小儿百日咳等。是南方民间常用药物。子实体有效成分为醇溶性多糖,可提高小鼠巨细胞吞噬功能。此外,用酒浸制的此菌药渣捣烂,涂擦患处至皮肤发热为度,治体表局部疼痛及风寒疼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