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弯曲菌属的主要特点及分类
弯曲菌属(Campylobacter) 是一类呈逗点状或S形的革兰阴性杆菌,广泛分布于动物界,其中有些可引起动物和人类的腹泻、胃肠炎和肠道外感染。
目前弯曲菌属共有18个菌种和亚种,引起人类疾病的主要是空肠弯曲菌空肠亚种,其次是胎儿弯曲菌和大肠弯曲菌等。
2.细菌特性
(1)形态染色 本属细菌为革兰阴性无芽孢的弯曲短杆菌,不易染色,菌体弯曲呈S状或海鸥展翅状等,一端或两端各有一根鞭毛,运动活泼,暗视野显微镜下呈“投标样”运动。
(2)培养特性 微需氧菌,最适生长环境是含氧气5%、二氧化碳10%、氮气85%;孵育温度通常取决于所需要分离的菌株,在不同的温度下培养基的选择性也不同,通常绝大多数实验室用42℃作为初始分离温度,这一温度对空肠弯曲菌、大肠弯曲菌的生长有利,相反其他菌株在37℃生长良好。
营养要求高,在普通培养基上不生长,分离弯曲菌常用的选择性培养基大多含有抗生素(主要为头孢哌酮),以抑制肠道正常菌群。常用的有含血的Skirrow培养基、头孢哌酮-万古霉素-两性霉素琼脂培养基(CVA)和不含血的碳-头孢哌酮-去氧胆酸盐(CCDA)、碳基选择性培养基(CSM)和半固体动力培养基等。
(3)生化反应 氧化酶和触酶阳性,可还原硝酸盐为亚硝酸盐,不分解和不发酵各种糖类,不分解尿素,具体生化反应见表13-1。
(4)抵抗力 本属细菌的抵抗力弱,对一般消毒剂敏感,但耐寒,在4℃冰箱或水中可存活达4周。
注:+,>90%阳性;-,<10%阳性;V,可变;ND,未定;W,反应较弱;S,敏感;R,耐药
3.临床意义
弯曲菌的传播途径主要为食物和水,传播方式多为经口传播,食用未煮熟的鸡、饮用未经处理的水和未经消毒的牛奶均可引起弯曲菌肠炎的发生。本菌具有黏附定居和入侵上皮细胞的能力,通过产生的肠毒素、细胞毒素和内毒素等多种毒力因子致病,病变部位通常在空肠、回肠,也可蔓延至结肠。
空肠弯曲菌空肠亚种是弯曲菌中最重要也是最常见的的人体致病菌(占弯曲菌腹泻的80%~90%),腹泻是空肠弯曲菌感染最常见的临床表现。除肠炎外,近年来也出现了空肠弯曲菌继发关节炎败血症、脑膜炎和格林巴利综合征。GBS病人分离到的空肠弯曲菌大都具有特殊的血清型O:19,可与人体的神经组织发生交叉免疫反应而致病。
胎儿弯曲菌主要引起肠道外感染,其中胎儿亚种和猫、绵羊的感染性流产关系密切,较少引起人类感染,感染人体常引起全身症状。
4.微生物学检验
(1)检验程序
(2)标本采集 可采集粪便、肛拭子及剩余食物,标本采集后应立即送检,或将标本接种于卡-布运送培养基中送检;对于高烧和患脑膜炎的病人,可于用药前抽取静脉血或脑脊液,注入布氏肉汤中送检。
(3)检验方法
1)显微镜检查 ①悬滴法动力检查:显微镜下观察有无螺旋状或投标样运动,脑脊液标本经离心沉淀后再制成悬滴标本检查;②染色标本检查:取新鲜粪便或脑脊液离心沉淀物涂片、革兰染色,查找革兰阴性、弯曲呈S状或螺旋状杆菌,鞭毛染色见一端或两端单根鞭毛;
2)分离培养 可将标本直接接种于选择性培养基上,也可将标本过滤后培养,弯曲菌形成的菌落为灰色、扁平、表面湿润、圆形凸起、边缘不规则,常沿穿刺线蔓延生长的菌落,在血平板上不溶血。本属细菌在布氏肉汤中呈均匀混浊生长。培养时需注意气体环境和适合的温度,空肠弯曲菌最适的温度为42℃~43℃,胎儿弯曲菌在42℃不生长。
3)鉴定 弯曲菌属的鉴定比较复杂,必须综合多种试验才能确定。通常在弯曲菌选择培养基上氧化酶阳性、革兰染色阴性、弯曲呈S形或螺旋形的细菌初步鉴定为弯曲菌,进一步的鉴定试验有:①马尿酸盐水解试验:本试验是鉴别空肠弯曲菌空肠亚种和多氏亚种的重要试验,在弯曲菌选择性培养基上经42℃孵育,氧化酶阳性、有特征性的弯曲菌形态、辅以马尿酸盐试验阳性即可报告为空肠弯曲菌空肠亚种;②醋酸吲哚水解试验:本试验空肠弯曲菌为阳性而胎儿弯曲菌为阴性;③萘啶酸、头孢噻吩耐药试验:空肠弯曲菌和大肠弯曲菌对萘啶酸敏感,对头孢噻吩耐药;胎儿弯曲菌对萘啶酸耐药而对头孢噻吩敏感。近来出现了对萘啶酸耐药的空肠弯曲菌和大肠弯曲菌,应结合马尿酸盐水解试验进行鉴定。
弯曲菌的其余鉴定试验有:不同温度的生长试验(25℃、37℃、42℃)、触酶试验、硝酸盐还原试验、产H2S试验等(见表13-1)。
(4)耐药性 由于弯曲菌感染大多呈轻症和自限性,一般不需特异性治疗。体外试验显示,绝大多数弯曲菌对头孢菌素和青霉素耐药,环丙沙星治疗弯曲菌感染非常有效,但近年来也出现了不少耐药菌株。空肠弯曲菌通常对红霉素敏感,其耐药率小于5%;而80%以上的大肠弯曲菌对红霉素耐药。胎儿弯曲菌引起的全身感染可用红霉素、氨苄西林、氨基糖苷类和氯霉素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