棘球蚴病亦称包虫病,是由数种棘球绦虫的幼虫——棘球蚴寄生于绵羊、山羊、马、猪、骆驼及人的肝、肺等脏器组织中所引起的一种严重的人兽共患疾病。其成虫则寄生于犬、狼、豺、狐和狮、虎、豹等食肉兽小肠内。该病在我国分布较广,严重威胁着人类生命安全,给畜牧业发展造成严重的损失。
[病 原]
羊的棘球蚴病主要由细粒棘球绦虫之幼虫——细粒棘球蚴所致。
细较棘球蚴 呈多种多样的囊泡状,大小可由黄豆粒大至人头大,囊内充满液体。棘球蚴的囊体由两层构成,外层为角皮层,内为胚层(生发层)。胚层上生长着许多原头蚴。胚层还可向囊内生长出许多有小蒂连接或空泡化的生发囊。生发囊常脱落悬浮于棘球液中。生发囊较小,内壁也可生长出数量不等的原头蚴。棘球蚴的胚层或生发囊可在母囊内转化为子
囊。子囊和母囊结构相似,同样产生原头蚴和生发囊。此外,子囊还可产生外囊。这样,在1个发育良好的棘球蚴内所产生的原头蚴可多达200万个。游离于囊液内的子囊和头节,肉眼看像砂粒,称为棘球蚴砂或包囊砂。子囊、头节及胚层组织碎片如脱离母囊被逸散到各脏器组织中,都可能发育为独立的棘球蚴。有的胚层不一定长出原头蚴。无原头蚴的囊叫做不育囊,不育囊亦可长得很大。据统计,不育囊牛为90%,猪为20%,绵羊仅为8%。这表明绵羊是棘球蚴最适宜的宿主。
细粒棘球绦虫 虫体很小,全长2~7毫米,由1个头节和3~4个节片组成。头节宽0.3毫米,有4个吸盘和顶突。顶突上有两排小钩,共28~50个。成熟节片内包含雌雄生殖器官,睾丸32~80个,并有捻转状的输精管,梨状的雄茎囊和蹄铁形的卵巢,以及梅氏腺、卵黄腺和阴道。孕卵节
片的子宫有12~15个侧支育囊,内充满400~800个虫卵。虫卵长32~36微米,外被1层辐射线条状的胚膜,内含六钩蚴。
[诊断要点]
临床症状 轻度感染和感染初期通常无明显症状;严重感染的羊,被毛逆立,时常脱毛,肥育不良,消瘦。肺部感染时有明显的咳嗽;咳后往往卧地,不愿起立。
剖检变化 剖检病变主要表现在虫体经常寄生的肝脏和肺脏。并见肝肺表面凹凸不平,重量增大,表面可见数量不等的棘球蚴囊泡突起;肝肺实质中亦有数量不等、大小不一的棘球蚴包囊。棘球蚴内含有大量液体,除不育囊外,液体沉淀后,即可见大量的包囊砂。有时棘球蚴发生钙化和化脓。此外,有时在脾、肾、脑、脊椎管、肌肉、皮下亦可发现棘球蚴。
实验室可用X光和超声波检查确诊,但一般多用于人的手术定位。而家畜的生前诊断较为困难,可采用皮内变态反应法。在有条件的地区,用新鲜棘球蚴囊液,按1比10000加入硫柳汞,置冰箱过夜,使头节和生发囊沉淀后,通过无菌手续过滤,得到不含原头蚴的囊液抗原。诊断时,取抗原0.1~0.2毫升,在颈部剪毛消毒后的皮肤上做皮内注射。注射后5~15分钟,如注射局部出现直径0.5~2.0厘米的肿胀或水肿红斑即为阳性。这种方法要求用等量的生理盐水在对侧相应部位皮内注射做对照,以资鉴别。此法因与其他绦虫蚴可表现交叉反应,故仅有70%的准确率。此外,有应用间接血凝反应、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进行诊断的报道,但均处实验阶段,尚未广泛应用于生产实践中。
[防治措施]
进行综合性防治是杜绝该病传播和发生的主要途径。
治疗 棘球蚴尚无有效疗法。手术摘除棘球蚴或切除被感染的器官虽可靠、有效,但应用于家畜的治疗则甚少。
预防 患棘球蚴病畜的脏器一律进行深埋或烧毁,以防被犬或其他肉食兽吃入;做好饲料、饮水及圈舍的清洁卫生工作,防止被犬粪污染;驱除犬的绦虫,要求每个季度进行1次。
驱虫药用氢溴酸槟榔碱时,剂量按每千克体重1~4毫克,绝食12~18小时后,口服。也可选用吡喹酮,剂量按每千克体重5~10毫克,口服。服药后,犬应拴留1昼夜,并将所排出的粪便及垫草等全部烧毁或深埋处理,以防病原扩散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