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伙伴网服务号
 
当前位置: 首页 » 食品图库 » 植物学图库 » 正文

稻瘟病两种急性型病斑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7-07-17
核心提示:简介: 急性型病斑:有暗绿色近圆形或椭圆形病斑,叶片两面都产生褐色霉层,条件不适应发病时转变为慢性型病斑。 慢性型病斑:叶上产生暗绿色小斑,渐扩大为梭形斑,常有延伸褐色坏死线。病斑中央灰白色,边缘褐色,外有淡黄色晕圈,叶背有灰色霉层,病斑多时连片形成

  简介:
  急性型病斑:有暗绿色近圆形或椭圆形病斑,叶片两面都产生褐色霉层,条件不适应发病时转变为慢性型病斑。

  

 
  慢性型病斑:叶上产生暗绿色小斑,渐扩大为梭形斑,常有延伸褐色坏死线。病斑中央灰白色,边缘褐色,外有淡黄色晕圈,叶背有灰色霉层,病斑多时连片形成不规则大斑。
  白点型病斑:感病嫩叶有白色近圆形小斑,不产生孢子,气候条件利其扩展时,转为急性型病斑。
  穗颈瘟:初形成褐色小点,扩展后使穗颈部变褐,也造成枯白穗。发病晚的造成秕谷。枝梗或穗轴受害造成小穗不实。
  节瘟:稻节上有褐色小点,后渐绕节扩展,使病部变黑,易折断。发生早形成枯白穗。仅在一侧发生造成茎秆弯曲。
  苗瘟:病苗基部灰黑,上部变褐,卷缩而死,湿度较大病部有灰黑色霉层。
  褐点型病斑:高抗品种或老叶上产生针尖大小褐点,只产生于叶脉间,较少产孢,叶舌、叶耳、叶枕等部位也可发病。

  发生规律:
  稻瘟病发生规律: 病菌以分生孢子和菌丝体在稻草和稻谷上越冬。翌年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到稻株上,萌发侵入寄主向邻近细胞扩展发病,形成中心病株。病部形成的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进行再侵染。播种带菌种子可引起苗瘟,适温高湿,有雨、雾、露存在条件下有利于发病。菌丝生长温度范围8-37℃,最适温度26-28℃。孢子形成温度在10-35℃、湿度90%以上最适合。孢子萌发需有水存在并持续6-8小时。适宜温度才能形成附着胞并产生侵入丝,穿透稻株表皮,在细胞间蔓延摄取养分。阴雨连绵,日照不足或时晴时雨,或早晚有云雾或结露条件,病情扩展迅速。偏施过施氮肥有利发病。放水早或长期深灌根系发育差,抗病力弱发病重。主要为害叶片、茎秆、穗部。 (图为稻瘟病 稻苗叶瘟症状)  为害症状:
  主要为害叶片、茎秆、穗部。

     防治方法:
  1、因地制宜种植2-3个适合当地抗病品种。
  2、无病田留种,处理病稻草,消灭菌源。
  3、按水稻需肥规律,采用配方施肥技术,后期做到干湿交替,促进稻叶老熟,增强抗病力。
  4、种子处理:用强氯精、使百克消毒。用法用量参照说明书。
  5、抓住关键时期,适时用药。早抓叶瘟,狠治穗瘟。
  6、药物防治及药名:
  (1)20%三环唑(克瘟唑)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
  (2)40%稻瘟灵(富士一号)乳油1000倍液。
  (3)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
  (4)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
  (5)40%克瘟散乳剂1000倍液。
  (6)5%菌毒清水剂500倍液。用法:喷雾。叶瘟要连防2-3次。时间:发病初期,穗瘟要着重在抽穗期进行保护,特别是在孕穗期(破肚期)和齐穗期是防治适期。

 
关键词: 水稻 稻瘟
[ 网刊订阅 ]  [ 食品图库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推荐图文
推荐食品图库
点击排行
 
 
Processed in 0.123 second(s), 15 queries, Memory 0.88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