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标识 上网做生意,首选VIP会员| 设为首页| 加入桌面| | 手机版| 无图版| RSS订阅
食品伙伴网,关注食品安全,探讨食品技术
 
当前位置: 首页 » 食品安全 » 营养与健康 » 正文

酒为百药之长 适量有益健康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9-05-12  来源:当代健康报  浏览次数:2471
核心提示:专家档案 赵霖 教授,解放军总医院营养科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央保健委员会预防保健会诊专家,他自幼受到良好的传统医学教育,通晓中医食疗理论,并结合现代营养学知识,在慢性病的治疗中,运动饮食调理,收到良好效果。他曾参加相约健康社区行全国健康教育巡讲活动

   专家档案

  赵霖 教授,解放军总医院营养科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央保健委员会预防保健会诊专家,他自幼受到良好的传统医学教育,通晓中医食疗理论,并结合现代营养学知识,在慢性病的治疗中,运动饮食调理,收到良好效果。他曾参加“相约健康社区行”全国健康教育巡讲活动,被国家卫生部聘为“健康教育首席专家”。
 

  “酒为百药之长”一说,出自《汉书·食货志》,这是我国古人对酒在医药上应用的高度评价。酒在医学上的应用,是祖国医药学的一大发明。

  繁体字“醫”字从“酉”(酒),即是由酒能治病演化而来的。酒问世之前,人们得了病要求“巫”治疗,由于酒的酿造,我们的祖先在饮酒的过程中,发现了酒能“通血脉,散湿气”,“行药势,杀百邪恶毒气”,“除风下气”,“开胃下食”,“温肠胃,御风寒”,“止腰膝疼痛”等作用。加之用酒入药还能促进药效的发挥,于是,“巫”在医疗中的作用便被“酒”逐渐取而代之。这是古人认识上的一次飞跃。

    医源于酒 酒可入药

  在中华民族传统中医学的发展史上,有“医源于酒”之说。“医”字繁体字写作“醫”,下半部分的“酉”字在古汉语中即代表酒,可见历史上医学与酒的密切关系。《汉书·食货志》中有:“酒为百药之长,饮必适量”之句。

  忽思慧是元朝写《饮膳正要》的御医,他对酒有这样的评价,“酒主行药势,杀百邪,通血脉,厚肠胃,消忧愁。”他认为酒可以加快血液循环,所以很多药里边用酒做药引子。比如说有一个治关节炎中药,叫小活络丹,使用时非常重要的一条就是要用热黄酒来送服,可以加快药物进入体内的循环速度,把药势更充分的带出来。同时忽思慧也强调它通血脉,厚肠胃的作用,一克酒精热量七千卡,一克脂肪九千卡,一克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才四千卡,所以喝酒产生的热量比吃饭还大呢,为什么喝了酒之后就不想吃饭了,就是这个道理。

  药酒在咱们国家用的特别多,药洒还有延年益寿之效。这一点在历代的医疗实践中已得到了证实。如对老年人具有补益作用的寿星酒;补肾强阳、乌须黑发的回春酒。马王堆出土的一个《五十二病方》,这本书里一共有283个方子,这283个方子里头,光是用酒入药的就33个,到了明朝,李时珍写的《本草纲目》,这本巨著里边一共记载了二百多种中药酒,如五加皮酒可以“去一切风湿痿痹,壮筋骨,填精髓”;当归酒“和血脉,壮筋骨,止诸痛,调经”;人参酒“补中益气,通治诸虚”;黄精酒“壮筋骨,益精髓,褒白发”等。

  药酒用的酒比较讲究,如果是黄酒一定是绍兴酒,如果是白酒要用高度数的,这样才能有利于泡在其中的药发挥出更全面的药效。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用酒浸药,不仅能将药物的有效成分溶解出来,使人易于吸收,由于酒性善行,能宣通血脉,还能借以引导药物的效能到达需要治疗的部位,从而提高药效。另外,药物久渍不易腐坏,便于保存,可以随时饮用。这就是药酒受到历代医家重视和普通百姓欢迎的原因。

  古代的酒跟现代喝的酒不一样,古代的米酒实际上就相当于现在的醪糟。曾经有一个女青年,体重不足50公斤,身体非常差,怀孕以后她非常紧张,担心因为自己太瘦弱生下来的胎儿可能不好,后来我就每天让她吃醪糟类的食物,如醪糟汤圆等,同时给她吃小米粥,这个妇女经过几个月的调理以后,身体非常好,孩子生下来特别健康。醪糟还有美容的作用。所以从古以来,这个酒酿就成为大家非常爱吃的食物,除了可口好吃以外,还有很好的保健功能。

  饮酒是境界颇高的艺术享受

  饮酒是一种境界颇高的艺术享受,特别是在古代,人们不仅注重酒的质量和强调节制饮酒,而且还十分讲究饮酒的环境和方法,什么时候能饮,什么时候不宜饮,在什么地方饮酒,饮什么酒等,都有许多的规矩和讲究。

  所以饮酒保健有四个要点,第一要选择饮酒时间,一般来说下午到晚上喝酒相对比较安全,现在好多人中午也喝酒,这非常不健康,第二是掌握合适的量,基本上是一公斤体重喝一克就差不多了,这个是极限量。也就是说正常体重70公斤的男性,最多喝70克酒,也就是一两多酒吧。第三个就是选择低度酒,少喝高度酒,同时即使选择了低度酒也要控制量。葡萄酒如果玩命喝也同样有害,最后一点就是绝对不要空腹喝酒,喝酒不吃菜,这是特别坏的一个习惯。

    喝酒一定要吃菜

  如果适量喝酒,又有点好菜,和要好的朋友一起谈些人生快事,心情舒畅并适可而止,往往会控制饮酒的害处,收到意外的好处。但有些人喝酒不吃菜,这非常不对。他们不知道酒在肝脏内分解时,是需要各种维生素的,维生素短缺了,肝脏就会遭殃。一般来说,酒的醇度越高,越要吃含动物蛋白丰富的菜,这也是饮酒的一个窍门。市场上出售的保肝药中就含有蛋氨酸和胆碱等成分。而牛肉、烧鸡、鱼、鱼子以及其他动物性食品和大豆制品中,就含有蛋氨酸和胆碱。因此,吃这些食品等于服了保肝药物。另外,酒和荤菜都属酸性食物,所以应吃些碱性食物中和,如醋拌凉菜、青菜以及酒后的水果都是不可或缺的。

    我国的节日与酒有不解之缘

  酒和咱们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关系也特别密切,比如,过春节了,要“举杯痛饮,长歌度岁”。古代过春节讲究喝屠苏酒。相传屠苏酒是汉代名医华佗创制,以中药入酒调制而成,这种药酒具有益气温阳,祛风散寒,避除疫病的功效。民间腊月里以药泡酒,除夕尽饮,以后历代相传。喝屠苏酒的目的是为了防病,鉴真东渡把屠苏酒的方子带到了日本,所以日本人到现在还保持着过春节的时候要喝屠苏酒习惯。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首脍炙人口的诗是说汾酒的。清明节的时候祭奠先人,心里难受,喝点酒消除忧愁。适当的喝酒能够减轻精神压力,振奋精神,同时增强情感,对抑郁也有好处。

  到了端午节,纪念屈原除了吃粽子也流行喝酒,端午节要喝雄黄酒。喝雄黄酒,为了辟邪,上也为了防病,因为雄黄里面有微量的砷,砷是有非常强的抗病作用的微量元素。

  到了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别忘了喝桂花酒,农历九月九重阳节,要喝专门针对老人体质的药酒,那就是菊花酒,还有茱萸酒,吴茱萸有个特点,引热下行,它也是能够具有导引作用的药。

  我国很多民族节日,都和酒有不解之缘,从这些我们也可以认识到,“酒为百药之长”。曹操有一首诗叫《短歌行》,它里面讲这么一句话,叫“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酒是具有一些心理作用的,欧洲的一个著名学者叫Horace,他讲过这么一段话,他说:““酒有何稀奇!它揭露秘密,坚定信心,使懦夫勇往直前而战斗,消除造成精神负担的急躁情绪,毫无保留地传授技艺。有谁在干杯后不雄辩滔滔呢?有谁不想从贫困中获得自由和舒畅呢?”这些描述实际上说明适度喝酒有强壮心理和生理上的某些效果。

    限制高度酒,提倡低度酒

  咱们国家很早以来,就制定了一个政策“限制高度酒,提倡低度酒,压缩粮食酒,发展葡萄酒”,目的就是要节约土地,节约粮食。如果我国能把白酒的产量限制一半,我们一年大概能节省出上千万亩土地。

  中国酒绝大多数以粮食酿造。粮食生产的丰歉是酒业兴衰的晴雨表。历朝历代统治者根据粮食的收成情况,发布酒禁或开禁来调解酒的生产,从而确保民食。

  我们在1992年曾经做一个全国中风调查,就地区而言,东北地区中风发病率特别高,就民族而言,中风发病率高的民族是蒙族和藏族,最低的民族是傣族和彝族。后来我们就发现这个中风发病率高低和饮酒量有密切关系的,在我国寒冷的地方饮酒就多,尤其东北地区喝酒比较厉害。傣族和彝族人民流行喝米酒,米酒度数很低,中风发病率就低。这个调查反映出适量饮酒的益处,及过度饮酒的害处。

    酒入愁肠易肝硬化

  宋代有一个著名的爱国词人叫辛弃疾,他对酒有感而发过八个字,叫“物无美恶,过则为灾”,大家喝酒的时候,都要想想这句话。有些人一发愁就爱喝酒,“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对这句话我觉得可以改成,“酒入愁肠变成肝硬化”,你就是喝也得找一个人跟他一边说话聊天一边喝,千万不要喝闷酒。

  长期饮酒会造成肝脏的中性脂肪沉积,变成脂肪肝。世界卫生组织曾经专门发表了一个报告指出,现在有人说一天一杯啤酒不需要去看医生,这句话是完全错误的,是没有任何科学根据的,目的是出于商业利益。大家要明白,我们科学家的声音是很小的,资本家的声音是很大的。

  人醉酒一次,就等于得了一次肝炎,对肝脏的损伤非常大。喝酒的不是嘴,而是肝。为了健康,要控制喝酒的量。为什么长期喝酒的人手哆嗦,就是肝脏中毒造成的。

    饮酒后不要立刻大量饮茶

  喝完酒以后千万不要立刻大量饮茶。酒进入体内在肝脏里代谢成乙醛,乙醛是一个中间产物,如果此时立刻大量饮浓茶,乙醛会直接从肾脏排出,伤害肾脏。饮酒后隔一段时间喝浓茶才有解酒的作用。

  喝完酒之后也不要长时间看电视,这样会使视神经受伤害,大家知道肝开窍于目,喝酒后主要是伤肝,喝完再长时间地看电视,就会造成整个肝经系统都出现疲劳。

  相关链接

    适量饮酒助男性长寿

  荷兰瓦赫宁恩大学的研究人员在1960年和2000年间对1373名男性的饮酒数量、饮酒种类开展研究。同时他们还跟踪记录这些男性体重、饮食结构和吸烟习惯,以分析饮酒习惯对患心血管疾病和脑血管疾病之间的影响。研究未涉及女性。研究结果显示,如果每天喝不到半杯红酒,男性平均预期寿命比每天喝啤酒或其他酒精饮料的男性长2.5岁,同时比滴酒不沾的男性长5岁。不过,如果酒量超过半杯,增寿效果将会打折。

  研究结果还显示,不单只有喝红酒有助延长寿命,每天喝下任意一种酒,只要酒量不超过20克,男性平均预期寿相比不喝酒的男士可延长两岁。

    教你一招家庭如何自制药酒

  药酒服用简便,疗效显著,家庭亦可自制,但要掌握正确的方法。

  (1)选好配方 自制药酒应当选用适合家庭自制的安全可靠的药酒配方。民间流传的一些单方、验方,如要配制药酒,应当先去请教医生,以免误事甚至引起中毒。

  (2)药材处理 一般制备酒剂的药材都切成薄片或捣碎成粗颗粒。要按医生处方配齐所用药物的种类、剂量,将其洗净晒干,凡坚硬的皮、根、茎等药物,切成3毫米厚的药片子;草质茎根,切成3厘米长度的段;种子类用捧击碎。

  (3)酒的选择 不低于60度的高度酒有利于药材成分浸出。对于不善饮酒者,亦可用低度白酒或黄酒,但浸出时间及次数宜适当增加。

  (4)浸制方法 第一,冷浸法。将药材碎成片或粗粉,置于带盖的陶、瓷罐或带塞玻璃瓶等容器中,加处方量白酒,若未规定酒的用量,则一船酒量为药材量的8~12倍,可根据药材性质,适当增减。密闭放置,每天震荡或搅拌一两次,浸渍7天后,可改为每周一次震荡搅拌,搅拌次数多一些,浸出效果可更好。浸泡时间一般一个月以上。然后倾出上清液,并压榨残渣,榨出液与上清液合并,静置澄清,纱布过滤即得。如连续浸制,残渣则不必压榨,可再添加新酒浸渍。调补之品为人参、黄芪、当归及桔皮等多系如此。若所制药酒需加糖、蜜矫味着色,可将砂糖用等量白酒温热溶解,过滤,将药液与糖液混合,搅匀,再过滤即可得饮用药洒。第二,热浸法。药料和酒同煎一定时间,然后再放冷,贮存。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既能加速浸取速度,又能使药的成分容易并且能完全浸出。制作时,可采用隔水煮炖的间接加热方法,即把药料加酒先放在小铝锅、搪瓷罐等容器中,然后再放在另一盛水的大锅里煮炖。隔日一次,以有利药材成分的浸出。但热浸时间不宜过长,否则酒易挥发散失。

 
关键词: 健康
[ 网刊订阅 ]  [ 食品安全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推荐图文
推荐食品安全
点击排行
 
 
Processed in 0.021 second(s), 13 queries, Memory 0.97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