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标识 上网做生意,首选VIP会员| 设为首页| 加入桌面| | 手机版| 无图版| RSS订阅

人 才

求 购

供 应

公 司
 
当前位置: 首页 » HACCP研讨会 » 第十四届HACCP研讨会 » 正文

危害分析和预防性控制措施在坚果炒货生产中的应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6-09-18
核心提示:危害分析和预防性控制措施在坚果炒货生产中的应用
 危害分析和预防性控制措施在坚果炒货生产中的应用

霍琳琳 1  杨明2  孔繁明3   娄家怡1  杨玉莲1   

1.杭州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杭州 3120002.杭州郝姆斯食品有限公司,杭州 3120003.青岛出入境检验检疫局,青岛 266000

摘要:美国FDA发布的《人类食品预防性控制措施》(简称117法规)将于2016917日对一般企业生效,按照新法规要求重建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对众多出口食品生产企业迫在眉睫。本文将危害分析与预防控制措施原理应用于坚果炒货的生产过程中,分析潜在危害,采用过程控制、过敏原控制等预防性控制措施以降低或预防食品安全危害,以保证产品安全、达到新法规要求。

关键词:117法规  危害分析  预防性控制措施  坚果炒货  应用

 

Application of Hazard Analysis and Preventive Controls in the Production of Roasted Tree-nuts

Huo Lin-lin, Yang Ming, Kong Fan-ming,  Lou Jia-yi, Yang Yu-lian

Hangzhou Entry Exit Inspection and Quarantine BureauHangzhou 312000ZhejiangChina

AbstractCURRENT 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 HAZARD ANALYSIS, AND RISK-BASED PREVENTIVE CONTROLS FOR HUMAN FOODwill come into force on 17,sep.2016, it’s hurry for most export facilities to rewrite their food safety plans based on the new law. The principle of hazard analysis and risk-based preventive controls were applied in the production of roasted tree-nuts. Potential hazards that may exist to affect the quality in the processing were analyzed. Process, allergen, sanitation and supply chain programs were adopted to reach the new requirements.

Key words21CFR PART117hazard analysis preventive controlsroasted tree-nutsapplication

 

2015917日,美国FDA正式发布《人类食品现行良好操作规范和基于风险的危害分析和预防性控制措施》(简称117法规)。该法规作为美国《食品安全现代化法》(FSMA 框架内首个生效的配套法规,适用于所有在美销售的食品生产、加工、包装及储藏企业,包括进口食品。新法规特点:一是整合GMP HACCP 要求,增加了建立“预防性控制措施”的全新要求,并强制性将基于风险的危害分析和预防性控制措施要求扩大到所有在美国注册的食品企业;二是控制风险范围扩大,不仅要求企业控制自然发生的食品安全风险,还要求企业识别、评估和控制食品行业潜规则等人为故意因素引入的风险;三是控制措施要求更全面,不仅要求针对不同食品工艺

进行危害分析和关键点控制,还要求整合原料、过敏原、召回计划等控制措施,控制体系更加立体和完整。新法规将替代现有的21CFR110 法规,不同类型企业需符合本法规要求的期限不同:全职员工少于500 人的企业在2017 9 17 日前;年销售额或经营额小于100 万美元的企业在2018 9 17 日前,其余企业在2016 9 17 日前[1]。基于117法规的要求,目前我国出口食品企业(特别是输美企业),无论是否已建立实施HACCP体系,均亟需补充完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

坚果又称壳果,是植物的精华部分,营养丰富,美国《时代》杂志曾评选它为现代人的十大营养食品之一。坚果炒货类休闲食品经过极少的加工,保留了原材料很大一部分的营养,是健康类休闲食品的典型代表,持续受益于健康化的消费趋势。我国坚果炒货食品历史悠久,近十年来,国内坚果炒货市场一直保持两位数的增长率[2]。而根据尼尔森的预测,2014-2019 年美国健康休闲食品的年均复合增速在10%以上,为传统食品的至少三倍,且高端坚果的新品类碧根果、夏威夷果等仍处于消费培育阶段,未来销量增速较快且空间较大[3]。坚果分为2个亚类,一类是杏仁、腰果、榛子、山核桃等树生坚果;另一类是花生、葵花子、南瓜子、西瓜子等种子坚果[4]。本文以经初步炒制的树生坚果为研究对象,将危害分析和预防性控制措施原理在坚果炒货生产中进行应用,帮助出口企业完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以符合117法规要求,为抢滩国际市场做好准备。

1 对坚果炒货进行危害分析

1.1  产品描述

本文中的坚果制品是以炒制完成的树生坚果为原料,经拆包、挑选、内袋包装、外袋包装后的产品。具有坚果炒制后特有的色泽和气味,常温保存,消费者为普通大众(见表1)。

1 产品描述

Table 1 Detailed product descriptions

产品类型

坚果制品

产品主要特征

色泽均匀,不同品种应具有相应的色泽,不得有明显焦色和杂色。

食品成分组成

树生坚果(如碧根果、夏威夷果、核桃等)、食品添加剂

预期用途和消费者

预期用途:开袋即食

消费对象:一般大众

规格

150-200g/

包装形式

镀铝聚酯复合袋包装,纸箱外包装

销售市场

国内外目标市场

贮存

置阴凉处存放

保质期

10个月

1.2  坚果炒货生产加工工艺流程

原料验收→原料储存→拆包→挑拣→称重分装→内袋包装→外包装→成品仓储、运输

1.3坚果炒货危害分析

按照工艺对坚果炒货进行危害分析,考虑食品中存在的危害,这些危害可能是自然发生的、意外引入的、或出于经济利益而有意引入的(见表2)。

B=生物危害,包括细菌、病毒、寄生虫和环境病原体。

C=化学危害,包括过敏原、农兽药残留、污染物(如重金属)、自然毒素、食品添加剂等。

P=物理危害,包括潜在有害的外来杂质、可能引发窒息的伤害等。


2 产品危害分析

Table 2 Detailed product hazard analysis

1

原辅料/加工步骤

2

识别是否有潜在的食品安全危害在本步骤中被引入、受到控制,或得以增强

3

是否存在潜在的食品安全危害需要预防性控制措施

4

做出第3栏结论的理由

5

可以应用何种预防性控制措施显著降低或预防食品安全危害?过程(包括CCPs)。过敏原、卫生、供应链,以及其他预防控制

6

预防性控制措施是否在本步骤应用?

原料验收

B

沙门氏菌、病原性大肠杆菌

 

FDA将所列出的病原体认定为在加工坚果中存在的不可忽略的危害,这些危害本应在坚果加工时控制。

供应链控制——由合格审计员执行认可供应商及第三方供应商审核,原料按GB19300检验微生物

 

C

农药残留、重金属

 

原料种植过程中适用农药导致农残、土壤及环境导致重金属污染

供应链控制——由合格审计员执行认可供应商及第三方供应商审核,原料按GB2763检验农残、按GB2761检验黄曲霉毒素B1、按GB2762检验重金属、按GB19300检验过氧化值和酸价、按GB2760或出口国标准检验添加剂。

 

黄曲霉毒素B1

 

坚果易感染黄曲霉并产生毒素

 

过氧化值、酸价

 

坚果脂肪含量高,易被氧化酸败

 

食品添加剂

 

坚果烘炒中加入甜味剂、防腐剂等,不同国家标准限量不同,应在初加工厂的生产中控制。

 

过敏原 - 坚果

 

坚果作为过敏原,必须贴上标签,以告知消费者。由于该企业同一生产线可能生产非坚果产品,故必须控制过敏原与其他产品交叉污染。

过敏原控制——其他步骤中的过敏原标签。

卫生控制——在后续步骤进行,防止过敏原交叉接触。

 

P

杂质

 

坚果烘炒中可能带入杂质、霉粒,应在初加工厂的生产中控制。

供应链控制——由合格审计员执行认可供应商及第三方供应商审核,原料按GB19300检验杂质、霉粒

过程控制——后续挑拣步骤

 

原料储存

B

 

 

 

 

 

 

C

黄曲霉毒素B1

 

坚果储存不当(温湿度过高)易产生黄曲霉毒素

过程控制——温度18-25℃,湿度<70%

 

过敏原 坚果

 

坚果作为过敏原,必须贴上标签,以告知消费者,需防止仓储中过敏原与其他产品交叉污染。

过敏原控制——原料包装上的标签正确。

 

卫生控制——防止过敏原交叉接触。

 

P

 

 

 

 

 

 

拆包

B

沙门氏菌、病原性大肠杆菌

 

已加工的即食食品置于暴露环境中,易受到环境病原体污染。

卫生控制——防止再次污染

 

C

 

 

 

 

 

 

P

 

 

 

 

 

 

挑拣

B

沙门氏菌、病原性大肠杆菌

 

已加工的即食食品置于暴露环境中,易受到环境病原体污染。

卫生控制——防止再次污染

 

C

 

 

 

 

 

 

P

杂质

 

坚果烘炒中可能带入杂质、霉粒,应在初加工厂的生产中控制。

过程控制——无肉眼可见杂质及霉粒

 

包材接收

B

 

 

 

 

 

 

C

未声明的过敏原-坚果

 

贴有标签的纸箱上必须声明产品中含有的过敏原以及出现的打印错误。

过敏原控制——过敏原信息的标签审核

 

P

 

 

 

 

 

 

称重分装

B

沙门氏菌、病原性大肠杆菌

 

已加工的即食食品置于暴露环境中,易受到环境病原体污染。

卫生控制——防止再次污染

 

C

 

 

 

 

 

 

P

 

 

 

 

 

 

内袋包装

B

微生物污染

 

 

包材封口未封好,导致微生物污染

过程控制——温度:180-210

 

C

 

 

 

 

 

 

P

杂质

 

包材封口未封好,导致漏气、受潮、口感不佳      

过程控制——温度:180-210

 

外包装

B

 

 

 

 

 

 

C

未声明的过敏原-坚果

 

所有产品均含有坚果过敏原

过敏原控制——产品外包上的标签正确

 

P

可能引发窒息

 

坚果是引发儿童窒息的高风险食品

过程 控制——产品外包标签上有相应警示语

 

成品仓储、运输

B

 

 

 

 

 

 

C

 

 

 

 

 

 

P

 

 

 

 

 

 

预防性控制措施

2.1  加工过程预防控制措施(如表3

3加工过程预防控制措施

Table 3 Process preventive controls

过程控制

危害

关键限值

 

纠正措施

 

 

内容

 

 

执行人

原料储存

黄曲霉毒素B1

黄曲霉毒素B1<5ppb

原料仓库温度<25℃,湿度<80%

温度计、湿度计

每日检查三次

品控人员或仓库管理人员

温度高于23℃时启动空调系统,湿度高于80%时启动去湿机,确保库区温湿度。

每日核查温湿度度记录,每周对温湿度计进行校准

 温湿度记录表

 

挑拣

杂质、霉粒

不含肉眼可见杂质、霉粒<2%(带壳)、0.5%(去壳)

原料杂质、霉粒

感官检查

每班次

品控人员或指定人员

如果检查发现杂质、霉粒,立即纠正该操作工人并跟班指导,同时加大该批原料成品检查力度。

每日检查感官记录,成品检查如发现有异物需全部返工

原料感官检验记录表

内包竖封

 

包材封口未封好,导致漏气、受潮、口感不佳;产品微生物污染

封口机温度:180-210℃。

封口设备温度

查看温度数控显示

每班次温度记录,每季度进行验证校准

封口操作员

当温度低于150℃时调整封口机温度;对前半小时的产品返工

每班次内包封口质量感官检查,如发现漏气需全部返工

温度记录表,内包封口检查表

外包

可能引发窒息

所有成品外袋及纸箱必需标识“儿童需在成人监护下食用”的警示语

外袋及纸箱标签

肉眼检查外袋及纸箱标签是否有警示语

生产开始和结束时,以及更改标签及时

外包装操作员

若标签有误,应隔离产品并检查,重新贴标。确定根本原因并根据需要进行培训,防止再次发生

7个工作日内审核标签验证、纠正措施和验证记录

标签检验清单及验证日志;纠正措施和验证记录

坚果储存确认研究:

真菌毒素污染已经成为我国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中的重大问题,坚果类食品中最易产生并生长的是黄曲霉毒素,这也是近年来欧盟通报该类产品最集中的原因。黄曲霉毒素( aflatoxin, AFT)是一类结构和理化性质相似的真菌次级代谢物,具有极强的毒性和致癌性。在所有黄曲霉毒素中, B1 的毒性最强,是氰化钾的10倍,砒霜的68倍,常见的几种黄曲霉毒素的毒性按大小顺序排列依次是B1M1G1B2 G2,而且B1 已经被国际癌症研究机构确定为I类致癌物[5]。食用被AFT污染严重的食品后可出现发热、腹痛、呕吐、食欲减退,严重者在2 3周内出现肝脾肿大、肝区疼痛、皮肤黏膜黄染、腹水、下肢浮肿及肝功能异常等中毒性肝病症状,也可能出现心脏扩大、肺水肿,甚至痉挛、昏迷等症状,危害巨大[6]

AFT是自然界中已经发现的理化性质最稳定的一类霉菌毒素,具有耐热性,用一般烹调和加工方法不能破坏或很少破坏其毒性,仅能被强碱或强氧化剂破 坏,分解温度高达280[7]。显然,AFT一旦产生,极难去除,对AFT的控制应以预防为主。

有研究表明:黄曲霉生长所需环境条件12~42 (最适温度25~32 ),湿度80%; 最适产毒条件: 温度28~32 ℃,湿度≥85%[8]。实践经验表明:原料仓库温度<25℃,湿度<80%下,已炒制的坚果原料在一个月的储存期内均未产生ATF危害。

2.2 过敏原预防控制措施

配料=过敏原确定(如表4

4 过敏原确定

Table 4  Allergen identification

原料名称

供应商

配料中的食品过敏原

警示标签中的过敏原

大豆

小麦

树生坚果

花生

贝类

坚果

各代工炒货厂

 

 

 

 

 

 

 

过敏原标签声明(如表5

5 过敏原标签声明

Table 5  Allergen label declaration

过敏原控制

危害

关键限值

 

纠正措施

 

 

内容

 

 

执行人

包材接收

未声明的过敏原-坚果

所有成品标签必须注明所列配方中含有过敏原。

配料清单和过敏原声明,与产品匹配

肉眼检查外袋及纸箱标签与产品配方是否匹配

在投放生产之前

包材上机操作员

若标签不正确,拒收标签并退回供应商或销毁。确定根本原因并根据需要进行培训,防止再次发生

7个工作日内审核标签验证、纠正措施和验证记录

过敏原标签检验清单及验证日志;纠正措施和验证记录

外包装

未声明的过敏原-坚果

所有成品外袋及纸箱标签内容必须准确

标签号与产品相符

肉眼检查外袋及纸箱标签与产品配方是否匹配

生产开始和结束时,以及更改标签及时

外包装操作员

若标签有误,应隔离产品并检查,重新贴标。确定根本原因并根据需要进行培训,防止再次发生

7个工作日内审核标签验证、纠正措施和验证记录

过敏原标签检验清单及验证日志;纠正措施和验证记录


过敏原排序与清洁的作用:

排序的作用:生产惯例是在同一班次仅生产一个坚果品种,在班次间所有生产线全部清洗,这样可以降低交叉污染的风险。

2.3  卫生预防控制措施

卫生预防控制措施的主要目标有:食品接触面及非接触面表面清洁度,防止过敏原交叉接触和污染。(1)本文所述的坚果炒货生产过程,实为对已炒制坚果的再包装过程。原料拆包后到成品包装前,即食食品暴露于环境中,因此对食品接触面和某些非食品接触面的清洁和消毒均应被纳入食品安全计划的卫生预防控制措施中,以尽量降低制成品受到环境病原体污染的可能。应在这一环节对环境微生物进行监测,并结合成品微生物[9](大肠菌群和霉菌)检出情况进行验证。若成品微生物检出值高于日常均值,则加大该时期对环境微生物的监测频率,并找出根本原因,采取纠正措施。(2)坚果作为八大过敏原之一,生产全程均应防止过敏原交叉接触和污染。在本文所述的加工条件下,坚果加工与其他品种完全分开,故主要关注班次前后对工器具及接触面的清洗和消毒。

2.4  供应链预防控制措施

供应链预防控制措施的关注点有:(1)确保所有原辅料均从经批准的供应商处获得,审核供应商生产资质,并酌情对供应商开展文件及现场审核;(2)确保所有原辅料均有检验合格证明,以适当频率对各类原辅料进行检验验证,特别是按危害分析中的农残、重金属、黄曲霉毒素B1等确定检验项目;(3)由于本文所述加工过程的特殊性,坚果炒制是由前期代工厂完成,更应重视代工厂加工过程中食品添加剂的使用。特别是由于国内外添加剂标准限量差异较大,在生产出口产品时应注重对产品配方予以确认,并加大成品检验以验证。如熟制坚果中,我国允许使用甜蜜素、索马甜,而美国不允许使用;美国允许使用的BHTPG、山梨酸、对羟基苯甲酸酯,在我国不被允许使用。

3  结论

1)基于风险的危害 分析和预防性控制措施是美国FSMA117法规的新要求,是最新的食品安全管理理念,也是兜底性条款,各输美食品生产企业应加大对其应用研究。预防控制措施不同于HACCP体系,不能直接套用HACCP体系来满足预防控制措施的要求,企业亟需理解掌握新法规要求,对现有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进行全面梳理、整合和升级。

2)预防性控制措施与传统CCP点相比,更注重各项措施的科学依据、确认过程及验证测试,并要求书面记录。这体现了食品安全管理的核心,是以食品科学研究基础理论联系具体生产实际,回归到管理应用中的专业性、技术性要求,而非对一般GMP要求的泛泛而谈。这方面美国已有的基础数据较多,我国则较为缺乏,应组织科研院所加快开展基础性研究,特别是对特色食品、传统食品,形成适应现代食品安全管理要求的科学理论。

3)由于篇幅所限,本文主要是按新法规要求重新进行了危害分析,搭建了预防控制措施应用的基本框架,对预防控制措施的确认和验证(特别是卫生及供应链预防控制措施)的研究未充分展开,这些将在以后工作中继续完善。

参考文献

[1] 美国FDA正式出台联邦法规21CFR117[J].饮料工业,2015185):69

[2] 曹扬,赵琴,俞淑。我国坚果炒货行业质量调研报告。质量安全,2016,261:37-79

[3] 2016年中国坚果行业市场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http://www.chyxx.com/industry/201602/389733.htm

[4] 周钦方,戴婕妤.坚果质量安全研究现状[J].安徽农业科学,20154335):134-135

[5] 冯建蕾.黄曲霉毒素的危害和防治[J].中国畜牧兽医.20053212):5-7

 [6] 贺立红.花生黄曲霉防治的研究进展[J].种子.20042312):39-45

[7]李秉鸿,李筠.去除饲料黄曲霉毒素的方法[J] .中国饲料,199721: 33-34

[8] 张翠芬,董伟峰等.玉米存储过程中真菌毒素污染控制与监测的研究进展[J]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156 1 ):30-33

[9] GB19300-2014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坚果与籽类食品[S]

作者简介:霍琳琳(1982-),女(汉族),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进出口食品检验监管,

 
编辑:foodinfo

 
[ 网刊订阅 ]  [ HACCP研讨会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推荐图文
推荐HACCP研讨会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