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海英
中国检验认证集团山东有限公司
摘要:水的安全影响着食品的品质,作为人类生存的命脉直接影响着人的健康和安全。本文概述从饮用水的安全性、治理、标准制定、监测到安全防护等全方位对水的安全性进行诠释,水的安全性关乎每个人,也受制于企业、政府和全民的共同作用。
主题词:水 安全
一、水源的安全性亟待解决
我国目前主要采用地表水和地下水为生产水源。其中广泛采用江、河、湖泊、水库为主的地表水主要来源于雨、雪的汇合,由于近代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地表水容易受到非自然界的污染。
我国饮用水源污染形势也非常严峻。根据近年颁布的《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我国七大河流水系中满足地表水Ⅲ类标准的断面仅占总断面的30—40%左右,而几乎丧失了水体所有功能的劣V类水断面居然占到30.40%。同时,在太湖、巢湖、滇池等28个国家重点监控湖泊中,超过六成的湖泊水质处于五类和劣五类的水平。另外,我国地下水高浓度砷、氟暴露的人口也分别达到1236万人和7800万人,严重影响着部分地区居民的身体健康。
近年来,我国突发性饮用水水源污染事件进入高发期。2005年,吉林石化分公司双苯厂爆炸造成松花江重大水环境污染事件,为了防止硝基苯进入供水管网,哈尔滨市被迫停水4天,沿岸数百万居民的生产和生活受到严重影响。2007年5月底,无锡市城区出现大范围自来水发臭的问题,自来水不仅无法饮用,连洗澡甚至洗手都无法使用,引起了社会不安。随后,巢湖、滇池等湖泊水库相继出现蓝藻水华暴发现象,湖库型水源地藻类爆发以及随之而来的嗅味、藻毒素等水质问题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
近日媒体报道“云南曲靖陆良化工实业有限公司5000多吨工业废料铬渣非法倾倒导致污染”引发关注。村内每年都至少有6至7人死于癌症。兴隆村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死亡村”。村民怀疑这和附近的化工厂污染有关。而此前,有媒体爆料称这些铬渣会所形成的部分废水可能会污染南盘江。南盘江为珠江正源,珠江发源于曲靖,于广州附近的磨刀门注入南海。
渤海是中国唯一的内海,黄河、辽河、海河三大水系40多条河流,携带着GDP汹涌增长伴生的高污染,在过去30多年里不停注入渤海。渤海已成为一个垃圾桶,1/5以上海水被污染。2010年带入渤海的污染物中,共有11.3万吨COD(化学需氧量,是衡量水体有机污染程度的一项重要指标)、252吨氨氮、128吨总磷、500吨石油类污染物、655吨重金属和5吨砷。渤海正在日渐荒漠化。所谓海洋荒漠化,是指海洋生态环境被基本破坏,大部分生物消失甚至没有生物,相当于死海。当地渔民称,渤海目前已经没有多少鱼可捕了。自2011年6月4日事故伊始,已持续两月之久的渤海蓬莱19-3油田溢油事件仍在持续。
近年来相继发生了一些突发性重大水污染事件,对现行供水技术体系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引起政府、科学界、企业界与社会各阶层的高度关注。总体来说,我国饮用水水质问题越来越复杂,而多数水厂仍然采用传统的方法和工艺进行饮用水的生产和供应,水源水质恶化与供水技术之间的矛盾愈显突出。在这种情况下,我国迫切需要采取有力措施,积极应对饮用水水源污染,建立从水源到水厂直至管网的多级屏障,保障消费者的身体健康,维护社会稳定。
二、饮用水标准的制定
世界有很多国家不同的饮用水水质标准。而最具有代表性和权威性的是世界卫生组织(WHO)水质准则,它是世界各国制定本国饮用水水质标准的基础和依据。另外,还有比较有影响的欧共体饮水指令(EC Directive)和美国安全饮用水法案(Safe Dringking Water Act )。
WHO于1992年9月在日内瓦举行会议,讨论修改1984年版《准则》,经过35个国家200多位专家的讨论,提出了《饮用水水质指南第2版》 (Guidelines for Drinking Water Quality , 2nd Ed),已于1993年颁布实施。该版包括了与健康有关的水质指标135项,其中微生物学指标2项,化学物质指标131项,(无机物36项,有机物31项,农药6项,消毒剂及其副产物28项),放射性2项,有些指标暂未提出指导值,有指导值的指标共98项,135项指标中由于感官可能引发消费者不满的指标31项。这次修订中的主要指导思想为:
控制微生物的污染是极端重要的。消毒副产物对健康有潜在的危险性,但较之消毒不完善对健康的风险要小得多。符合《准则》指导值的饮用水就是安全的饮用水(Safe Water)。短时间水质指标检测值超过指导值并不意味着此种饮用水不适宜饮用。
在制定化学物质指导值时,既要考虑直接饮用部分,也要考虑沐浴或淋浴时皮肤接触或易挥发性物质通过呼吸摄入部分。
世界卫生组织(WHO)2004年9月公布的第三版《饮用水水质准则》明确提出安全饮用水的概念,同时十分关注饮用水水质风险评价和风险管理。与此同时,美国、日本等国在同期相应地推出了本国的新饮用水标准。其中《美国饮用水水质标准》制定的国家一级饮用水规程(NPDWRs或一级标准),是法定强制性的标准,它适用于公用给水系统。一级标准限制了那些有害公众健康的及已知的或在公用给水系统中出现的有害污染物浓度,从而保护饮用水水质。污染物划分为:无机物,有机物,放射性核素及微生物。国家二级饮用水规程(NSDWRs或二级标准),为非强制性准则,用于控制水中对美容(皮肤,牙齿变色),或对感官(如嗅,味,色度,)有影响的污染物浓度。美国环保局(EPA)为给水系统推荐二级标准但没有规定必须遵守,然而,各州可选择性采纳,作为强制性标准。
我国于2006年12月29日也颁布了新的生活饮用水卫生规范并于2007年7月1日开始实施。新的国标在很大程度上参考借鉴了WHO的水质准则,检测项目由35项增至106项,大幅增加了微量有机物、消毒副产物等毒理性指标。
三、水质的监测
饮用水水质安全是一个从供水水源地,到水厂,再到输配管网,直至用户水龙头的系统工程。对各个环节的水质参数进行快速、精确、连续的全流程在线监测,是提高工艺运行管理水平,应对应急交发事故,节能降耗,最终为饮用水。
3.1水源地监测:及时了解原水水质变化情况,并以此调整水厂工艺运行参数,在有突发事件时提供预警,以启动突发事件应急反应机制;为了维护水厂的运行,提高和保证供水水质,城市供水厂的地表饮用水水源必须符合现行的国家标准《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关于水源水的规定。应结合各地区的水源水质特点,进行水质监测。
3.2进厂水监测:城镇供水企业应根据国家环保部颁布的《水质自动分析仪技术要求》规定,以及现在中国饮用水水源的水质特点,应该对常规五参数pH、电导率、浊度、溶解氧、温度及铁/锰、氨氮、总磷、总氮、CODMn或TOC等参数进行在线监测。如水源地有盐潮影响的可能,需配置海水浓度分析仪(氯离子);如水源地为湖泊、水库等有藻类污染风险的,需配置蓝绿藻/叶绿素分析仪。
3.3预处理工艺监测。对于常规水处理工艺难以去除的污染物:氨氮、藻类、溶解性微量有机污染物、消毒副产物的前体物,需要在常规工艺前,增加预处理工艺。预处理的目的主要是去除常规处理所难以去除的污染物,或者是改变这些污染物的性质,使其能够通过后续处理得到有效的去处。
对预处理工艺的在线水质监测重点是:
对氨氮及CODMn或TOC、UV254进行监测,监测生物预处理工艺对氨氮及有机污染物的去处效果;对有曝气工艺的生物预处理工艺,应进行溶解氧监测,监控生物处理工况,精确控制曝气量。在此应用中,建议采用荧光法溶解氧分析仪,以避免由于膜头污染造成的测量数据的衰减;对化学氧化预处理进行化学药品投加的剂量监测,精确控制化学品投加量。
建议配置的在线仪表:氨氮及CODMn或TOC、UV254分析仪;溶解氧分析仪;pH计;温度计;浊度仪;余氯/总氯,二氧化氯或臭氧分析仪,考虑到仪表响应速度的要求,建议采用电极法的分析仪。
3.4 混凝沉淀工艺监测
混凝沉淀工艺包括:投药、混合、絮凝及沉淀四个过程。功能是通过投加混凝剂和助凝剂,使水中的污染物胶体颗粒失去稳定性,然后脱稳的胶体颗粒在絮凝池中因相互碰撞而结合,最后生成有一定大小、密度和强度的絮凝体(俗称“矾花”),可以在沉淀和后续过滤工艺段中去除。混凝沉淀工艺段在线监测的重点及最主要目的是:通过对混合池进水浊度,pH及流量作为混凝剂投加的前馈控制参数,沉淀池前水中悬浮颗粒或絮凝体形态作为混凝剂投加的中间控制参数,沉淀池出水的浊度作为反馈控制参数,对混凝剂及助凝剂的投加量进行控制,并监控混凝沉淀运行效果;
通过对水中影响混凝沉淀效果的重要指标pH及碱度的在线监测,调节pH或碱度值,以达到最佳混凝效果的目的;通过污泥浓度/泥水界面的监测,控制优化周期,保证沉淀池/澄清池稳定的运行效果。
建议配置的在线仪表:
浊度仪,由于在此工艺过程中水中悬浮颗多,建议采用探头浸入式的浊度仪;流动电流(SCD);絮凝体成像仪;pH计;碱度计;污泥浓度/泥水界面仪。
3.5污泥处理工艺监测
自来水厂的污水和污泥主要来源于沉淀池的氢氧化物沉淀、石灰软化和除铁除锰工艺中的沉淀污泥,以及滤池冲洗水,主要是无机污泥,其悬浮物浓度已经大大超过国家标准,若直接排入自然水体,将对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
随着国家一系列水资源保护法律法规的颁布实行,水厂排出的生产废水对环境所造成的污染日益引起社会的关注,越来越多的水厂已经将废水进行回用或在排放前加以适当的处理。
污泥处理工艺段在线监测的主要目的是:
通过对液位、污泥浓度、泥水界面及悬浮固体的测量,控制排泥池、污泥浓缩池及污泥调节池的自动排泥、上清液排放等工艺过程。
建议配置的在线仪表:
污泥浓度计;泥水界面仪;悬浮固体仪;液位计。
3.6过滤工艺监测:过滤是待滤水(沉淀池出水)通过颗粒过滤介质以去除水中悬浮杂质使水澄清的过程,是去除水中颗粒物及微生物的重要保障,是饮用水常规工艺浊度去处的最后工序。
如何提高滤池的运行效率,并进一步保证饮用水的微生物安全性的挑战,优化滤池管理,成为强化滤出水水质的重要核心。
为了保证管网水满足《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规定的低于1NTU的浊度要求,供水企业需要将滤后水浊度控制在0.5NTU以下,有条件的企业可以采用低于0.2NTU的滤后水浊度内作为控指标。
滤池运行周期分为成熟期、稳定期、泄漏期及反冲洗期。
在过滤工艺段在线水质监测的主要功能和目的是:
浊度仪监测滤池初滤水出水浊度是否达到要求,以控制滤池进入正常过滤周期;通过颗粒计数器及对水中小于2微米悬浮颗粒极为敏感的激光超低量程浊度仪及通用浊度仪监测滤池出水颗粒穿透事件,快速反应过滤的泄漏期,从而精确启动反冲洗周期;监测反冲洗水排水浊度,从而精确控制反冲洗时间长度及结束时间;建议配置的在线仪表:
浊度仪,建议监测反冲洗排水的采用探头浸入式浊度仪,而滤池出水采用流通池式浊度仪;颗粒计数器、激光超低量程浊度仪
3.7深度处理工艺监测
针对饮用水水源酱遍受到污染的现状,在水厂常规二级处理工艺已经无法满足对饮用水水质安全健康的要求。常规工艺只能有效去除水中悬浮物、胶体颗粒,而对溶解性有机物的去处能力明显不足可,特别是“三致”物质及环境激素物质更是常规处理工艺无法去除的。因此,在常规处理工艺的基础上,应用深度处理技术,已经成为当前保障饮水卫生乃至生命安全的重要保障手段。
目前,主要的饮用水深度处理技术有i臭氧一生物活性炭(03/BAC)及膜技术。在深度处理工艺段在线水质检测的主要功能和目的是:对深度处理工艺出水进行浊度及有机物参数的监测,监测工艺运行状态及处理效果;对于03/BAC工艺中的碳滤池,监测及控制方式完全与砂滤池相同,运用符合浊度监测技术(浊度/超低量激光浊度/颗粒计数器)在线监测炭滤池出水水质,对炭滤池水质周期及颗粒物穿透进行监测,以保证炭滤池生物安全性,确保炭滤池安全高效运行;对炭滤池进水溶解氧进行在线监测,以保证炭滤池生物活性碳的生物活性;对水中臭氧浓度进行在线监测,精确控制臭氧投加量;对03/BAC进出水进行CODMn或TOC监测,以监控03/BAC工艺对有机物的去处效率;对碳滤池进水进行pH检测;对于膜处理工艺,运用符合浊度监测技术(浊度/超低量激光浊度/颗粒计数器)在线监测膜池出水水质,对膜工艺膜损进行安全监控,以确保膜系统的完整性及有效性。对膜池清洗废液处理进行pH及ORP监测。
建议配置的在线仪表:浊度仪,建议监测碳滤池反冲洗排水的采用探头浸入式浊度仪,而碳滤池出水采用流通池式浊度仪;颗粒计数器、激光超低量程浊度仪;溶解氧分析仪,建议采用荧光法溶解氧仪;pH计,ORP仪;臭氧分析仪。
3.8消毒工艺监测
消毒是饮用水水处理工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保证饮用水用水卫生安全的最后屏障。原水在经过预处理-常规工艺-深度处理处理后,饮用水的生物稳定性得以最大限度的保证,已经最大程度消除了“三致”物质(THMs)及短期和长期的消毒副产物(DBPs)产生的可能。作为水厂最后的处理工艺段的消毒工艺,主要目的是对饮用水出水微生物(细菌、病原体等)进行最后灭活,同时保持供水管网水中消毒剂的余量保证,以确保供水管网生物稳定性。消毒技术主要包含:余氯、氯胺及二氧化氯消毒。
消毒工艺段在线分析仪表主要是消毒剂浓度测量仪表,主要功能是:在线监测投加消毒剂后水中的消毒剂浓度,从而控制消毒剂的投加量;在采用氯胺消毒时,对一氯胺/总氨/游离氨进行监测,以确保最适合的氯/氨投加比例,避免产生有臭味的二氯胺及三氯胺的生成,或避免由于氨的过量投加,使管网中产生硝化反应,提高出水的生物稳定性。
建议配置的在线仪表:余氯/总氯/一氯胺分析仪;二氧化氯分析仪。
3.9出厂水监测:在经过厂内各处理工艺段处理后,出厂水水质指标的在线监测是安全供水的重要保证。
建议配置的在线仪表:浊度仪;余象c/总氯分析仪,建议采用符合国家标准的DPD法分析仪,以保证测量数据的准确性及稳定性;一氯胺分析仪,二氧化氯分析仪;氨氮分析仪; pH;CODMn或TOC分析仪。
3.10管网监测:饮用水的水质稳定性问题一直是国内外供水行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给水系统在连续、不间断的输送过程中,导致其受二次污染因素很多,都会导致水质下降。因此,保证供水管网水质的化学和生物稳定性是供水安全的至关重要的环节。
供水管网水质在线监测系统可以对管网水质进行24小时实施连续监测,对发展城市供水管网、提高水司管理和服务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实现自动化、实时远程管网水质监测,及时发现管网水质的恶化;对建立和维护供水管网水质模型具有重大意义;优化管网水质调度,指导管网运行;应对突发事件,预防污染事故,保障供水安全。
建议配置的在线仪表:浊度仪;余氯分析仪,建议采用符合国家标准的DPD法分析仪,以保证测量数据的准确性及稳定性;二氧化氯分析仪;pH计;温度计;TOC分析仪。
中国饮用水供水安全保障与水质达标的现实挑战,加强对从饮用水水源地,到自来水厂处理工艺过程,直至输水管网的全流程水质在线水质分析及临测+已经成为提高制水工艺、输水许理水平,加强应急反应能力的重要手殷.为中国供水行业全面达到水质安全目标提供全面而直接的保障。
四、水处理技术的不断完善
水厂水质净化技术是饮用水质安全保障体系的核心,其主要目标是通过各单元的处理形成饮用水水质的多级屏障。虽然在具体的技术运用上已经发生了很多的变革,沿用了100多年的混凝、沉淀、砂滤、氯消毒等传统处理工艺依旧是我国现行主导工艺。传统工艺的主要去除目标是浊度、细菌类微生物等污染物,难以有效去除COD、氨氮、微量有机物、病原性原虫等污染物,难以有效解决水源污染与水质标准提高之间的矛盾,更是难以有效应对突发性污染事件。
目前,国内外重点关注的水质问题是消毒副产物(如三卤甲烷、卤乙酸等)、各种有害元素或化合物、致病微生物、微量人工或天然活性化学品、以及容易给人感官带来损害的异嗅异味异色类物质等。其中消毒副产物主要是在进行预氯化和氯消毒时产生的。近年来,为了控制消毒副产物生成,国内开展了用二氧化氯、臭氧、高锰酸钾等氧化剂取代预氯化的研究,发现臭氧预氧化可显著促进水中消毒副产物前驱物的去除。同时,高锰酸钾也被发现具有一定的助凝效果。这两种预氧化技术在国内都有一定的应用。
此外,各种常规单元技术本身也存在进一步改善、优化与强化的潜力,特别是针对特定的水源水质特征如何进行系统优化与强化是目前学术界与供水企业非常关注的热点问题。例如,作为水处理系统中最基本的工艺单元,混凝沉淀的最主要功能是去除浊度。由滤池、滤料和操作系统构成的过滤系统不仅是去除控制出水浊度的关键单元,而且是去除控制隐孢子虫等原虫类病原微生物的关键单元,成为保障饮用水质安全的重要屏障。日本在1996年爆发了大规模隐孢子虫感染事件后,加强了对水厂过滤的指导,并提出为了防止隐孢子虫的泄漏,要求将滤后水浊度控制在0.1NTU以下。目前各国水厂都把降低滤后水浊度作为重要目标,在这种需求推动下,人们相继开发了各种高灵敏度的在线浊度仪与颗粒计数仪,用于水厂的水质与滤池运行监控。
饮用水的微生物安全性问题始终是饮用水安全保障最核心的问题之一,而消毒是保障饮用水微生物安全的最关键和最后的屏障。长期以来,氯气或次氯酸钠作为一种经济有效的消毒剂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用户末端水中是否存在余氯成为判断饮用水是否卫生的重要依据。20世纪70年代,美国国家环保局(EPA)发现氯消毒过程中会产生三氯甲烷等致癌性消毒副产物,并在随后修改的饮用水标准中首次规定了消毒副产物标准(三氯甲烷<100 ug/L)。此后,随着分析技术的进步,卤乙酸、卤乙氰等其他有害消毒副产物又被相继检出。各种氯代消毒副产物的检出迫使人们探讨使用替代消毒剂的可能性,而有关氯胺、二氧化氯、臭氧、紫外等替代消毒剂的研究也层出不穷。大量研究表明,使用氯胺、二氧化氯、臭氧、紫外等可以有效降低三卤甲烷等消毒副产物的生成量;但各种替代消毒剂也可能存在各种各样的缺点与不足。在消毒效果上,臭氧与氯大致处于同一个水平,而二氧化氯稍微弱一些。按CT值计算,氯胺对大肠杆菌、病毒的消毒效果是臭氧和氯的百分之一到千分之一。臭氧和紫外不具残留性,管网中的微生物消毒与再生长控制、生物膜生长控制的能力无法保证。二氧化氯存在产生亚氯酸盐等无机副产物的问题。目前,日本仍然主要以次氯酸钠为消毒剂。基于控制消毒副产物生成、保证管网末梢余氯浓度的考虑,美国和中国内地的部分城市采用氯胺进行消毒。但是,今后需要对使用氯胺消毒后形成的消毒能力弱化风险以及管网生物稳定性风险进行系统评价。
除了消毒副产物之外,另外一个引起人们关注消毒问题的是陆续在世界各国发生的隐孢子虫和贾第鞭毛虫感染事件。隐孢子虫是一种自然界广泛存在的原生动物,能够导致人类产生一种肠道寄生虫病,其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急性腹泻,免疫功能低下者如艾滋病病人感染隐孢子虫病后常因长期腹泻而致营养不良和脱水而死亡。1996年6月10日,日本东京附近的寄生镇发生了大规模隐孢子虫感染事件,该镇13800的人口中有8812人因饮用受隐孢子虫污染的水而受到感染,引起日本社会的空前恐慌。大量研究表明,氯消毒对以孢子形态存在的隐孢子虫几乎无能为力;而紫外、臭氧消毒则能较为有效地灭活隐孢子虫。日本等发达国家尚未制定出直接针对隐孢子虫的饮用水标准,目前主要采取严格控制砂滤出水浊度(<0.1NTu)等一些间接措施来控制隐孢子虫污染带来的风险。我国新版饮用水卫生规范中把隐孢子虫和贾第鞭毛虫列为非常规指标,规定两者的含量均不得超过1个/IOL。我国消费者一般习惯于饮用开水,这种生活习惯对于有效防止大规模隐孢子虫感染事件的发生比较有效。但是,总体来说,我国在这方面开展的工作还非常少,缺乏系统性,有关原虫的健康风险有待于进一步系统深入的研究。
深度处理及特殊污染物去除。利用臭氧破坏有机物的分子结构,利用后续的生物活性炭对臭氧氧化生成的小分子有机物进行进一步降解的臭氧一生物活性炭联用技术是最典型的饮用水深度处理技术。一般来说,采用该技术主要目的包括:
去除水中消毒副产物前驱物,控制消毒副产物生成;降解去除水中各种稳定性微量化学污染物;破坏产生异嗅异味物质的分子结构,改善饮用水感官指标。此外,具有强氧化性的臭氧能有效灭活水中各类病原微生物,可以显著改善饮用水的生物安全性。
臭氧一生物活性炭技术化对一些稳定性农药类物质、有机卤代物的分解效率很低,当原水受到这类物质污染时,往往需要使用高级氧化技术(如臭氧/过氧化氢技术)等。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当原水中存在一定浓度溴离子时,臭氧处理会产生溴酸盐。溴酸盐具有强致癌性,美国、日本等国的饮用水标准规定该物质的含量不得超过10ppb,我国建设部2005年新颁布的饮用水标准中也采纳了这一标准。溴酸盐生成控制及降解技术是饮用水领域的国际研究前沿。控制臭氧投加量或利用预臭氧替代主臭氧可以有效控制溴酸盐的生成。
活性炭也是深度处理的主要手段之一,以粉末炭和颗粒炭两种形式在饮用水处理中得到应用。粉末炭主要用于具有季节性变化规律或突发性污染事件产生的农药、嗅味物质、有机化学品等微量有机污染物的去除,特别适用于一些突发性污染事件的应急处理。但是,受粉末炭投加量的限制,该技术对于大量存在的有机污染物去除效率不高,对TOC、COD以及消毒副产物前驱物等指标的去除效果不理想。同时,活性炭对于亲水性物质一般来说吸附能力都不是很强。
颗粒活性炭多用于原水水质季节性变化不大的情况。一般来说,颗粒活性炭对水中大多数有机物无选择地进行吸附,因此炭池在运行3—6个月后就会被穿透,需要更换或再生。
在特殊污染物去除方面,砷、氟去除技术的核心是开发高效吸附剂,而硝酸盐去除主要是建立基于生化或物化过程的硝酸盐还原去除技术与工艺优化。另外,随着膜分离技术的发展,纳滤膜、电渗析、反渗透等膜分离技术作为深度处理或特殊污染物去除技术也会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
五、饮用水安全防护和应急预案
安全防护和应急反应计划在饮用水系统管理中占有重要位置。避免饮用水受到破坏和污染的措施有:用珊栏和锁隔离和保护饮用水设施和易污染区域(如井口装置、消防栓、沙井、泵房和储水罐);锁好所有入口和开启报警器来监测非法进入,任何时候不要把钥匙放到设备上和交通工具上;安装照明和监控设施在井口、泵房和储水罐等);确定现有的和可替代的水供应,最大限度的利用防止倒流装置和内部连接管道;对水源地进行评估,和可能对水造成污染的企业和业主联系沟通减轻他们对水源地的威胁;锁住监控井,防止破坏和恐怖分子倾倒的污染物直接进入接近水源的地下水;防止虹吸和倾倒的污染物通过管道进入泵和设备。一旦紧急事情发生,先报警然后采取应急计划。
六、建议与展望
综上所述,我国存在比较普遍的水源污染问题,各种突发性水污染事件时有发生,饮用水安全保障有待加强。同时,长期以来,饮用水水质标准的制定基本上都是借鉴国外的研究成果,缺乏针对性和科学依据。为全面提升我国饮用水安全保障能力,充分保障我国的饮用水安全、优质,建议加强科学研究。加强有关饮用水水质与人体健康方面的研究,为制定适应于我国国情的饮用水标准、确保饮用水安全提供科学依据;加强水质分析评价技术及水源水质变化预测技术研究,为饮用水安全评价和水源水质预警提供科学基础;加强单元技术创新与技术系统集成,形成适应于我国不同污染特征、不同工艺特点的饮用水安全保障技术体系,为保障饮用水质安全提供技术保证;政府有关方面加大环境治理的力度,建立立法和加大排污犯法的惩治成本,减少和控制水污染的严峻现状;扩大宣传,让全民都有环保意识。在提升我国饮用水安全保障产业技术水平的同时,促进相关产业的技术进步,提高国际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何文杰 安全饮用水保障技术
[2]张金松 净水技术改造实施指南
[3]严 敏 自来水厂技术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