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伙伴网服务号
当前位置: 首页 » 生产技术 » 包装储运技术 » 食品包装技术 » 正文

乳品包装的简约化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6-09-16

一、中国乳品市场的误区与困惑

误区1 视乳品为高档商品,过分追求包装的“高档”化。以250ml砖型纸铝塑复合包装盒为例,其包装材料成本已经超过了牛奶的收购成本,导致消费者产生了“不实惠”的感觉。

误区2 一些乳制品企业在营销宣传方面过分炒作“概念”,甚至相互隐射、贬损,导致消费者产生相互矛盾的概念,影响了乳品的消费。

误区3 “城市喝奶、农村致富”,认为“农村没有喝奶的习惯”,“缺乏牛奶消费必须的购买力”,笼统地判定“中国农村没有乳品消费市场”。乳品企业宁愿在几个大城市展开你死我活的大拼杀,把乳业做成了纯粹的“城市乳业”,忽略了广阔的农村中小城镇市场。

      共同的困惑 面对着“中国人平消费9公斤、亚洲人平消费30公斤、世界人平消费100多公斤、欧洲发达国家人平消费200多公斤以及中国有着13亿人口”这么一组数据所揭示的巨大市场潜力,同时又面临着“倒牛奶事件”投下的“降温剂”,中国乳业究竟是过剩还是不足?中国乳业市场的增长潜力在哪里?乳品市场营销的根本究竟是什么?怎样才能把乳业这块蛋糕做大(而不是你争我夺)?

二、做大中国乳业蛋糕的必要条件

    1、政府支持、宣传、引导。 发展乳品工业对于全民健康、农民致富、农业现代化、城市就业、国民经济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政府的政策支持、推动仍然是最重要的外部条件。同时在宣传方面应注意正确的引导,防止走入误区,使“牛奶是最接近完善的食品”、“每天喝牛奶是补钙的最好方法”等科学理念普及到中国13亿人民。

    2、乳制品企业更重要的是“做正确的事”。 “大道行简,成功源于简单正确的定位并坚定不移地把事情做彻底”(仁慧特观点)。中国乳品企业相对来说还比较稚嫩,还有些浮躁,还缺乏对“大道行简”,“大智若愚”这些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精髓的领悟。当前最紧迫的莫过于转变观念,提高认识,用系统思考的方法究本思源,拨开迷雾,走出误区,“做正确的事”。

    3、上、下游企业协同互动,共同打造中国乳业大产业链。 在现代社会,任何一个企业或产业都不能孤立地存在和发展。乳制品产业实际上是一个相关联的大产业链:种草、养牛、饲料加工、动物保健、乳品加工、机械设备制造、包装印刷、物流、营销……,缺少了任何一个环节,链条就会断开,任何一个环节的薄弱,都将制约着整个产业链的发展。中国乳业的稚嫩与不足,更多地体现在产业链的不均衡,行业的焦点似乎永远关注在“奶源”、“加工”、“营销”等少数几个方面,没有树立一个完整的“大产业链”概念。如果把管理学中的“木桶理论”运用到中国乳业大产业链中进行分析,很容易看到,影响乳业发展的“短板”实际是上、下游的相关产业。因此,乳品企业如何联合上、下游企业,形成紧密的战略联盟,协同互动,共同打造中国乳业大产业链,就成为了做大中国乳业这块蛋糕的必要和充分条件。

三、以包装创新,促进乳品市场向深度和广度发展

    在打造中国自己的乳业大产业链中,包装是极其重要的一环,近年来引进的“百利包”、“利乐包”等包装形式对中国乳业的巨大作用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与此同时,国外先进的包装机械、包装材料的过高成本又反过来制约了中国乳业的进一步发展。尤其是某些国际性的大型乳品包装企业,利用其强大的资本及市场控制能力,牢牢地控制了中国乳品加工企业的命脉,使中国乳制品企业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从属者”,深受其累却又“欲罢不能”。中国本土的乳品机械及包装材料生产企业,无论是在规模还是在产品质量、营销、技术服务方面均强差人意,无法满足乳品企业的需求。乳品企业如何与国内机械、包材生产企业紧密联合共同探讨乳品包装创新之路,促进乳品市场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已经成为一个十分紧迫的课题。

 
分享:
[ 网刊订阅 ]  [ 生产技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推荐生产技术
点击排行
 
 
Processed in 1.400 second(s), 207 queries, Memory 1.42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