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伙伴网服务号
当前位置: 首页 » 生产技术 » 养殖技术 » 家畜养殖 » 正文

猪鼻支原体引起的多发性浆膜炎的防治措施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4-07-28
核心提示:本病是从患鼻炎的猪鼻腔内及多发性浆膜炎的病灶内分离出的支原体。实验证明猪鼻支原体能引发多发性浆膜炎,而导致鼻炎或鼻甲骨萎缩。
        本病是从患鼻炎的猪鼻腔内及多发性浆膜炎的病灶内分离出的支原体。实验证明猪鼻支原体能引发多发性浆膜炎,而导致鼻炎或鼻甲骨萎缩。
 
  一、病原。本菌以球形为主,也具球杆状及丝状。鼻腔支原体是在鸡胚中培养猪鼻腔滤过性病原时发现的。用鸡胚分离培养猪鼻支原体需时3-5天,而已适应的培养物在1-2天内就能长好。接种6-7日龄鸡胚卵黄囊是分离本菌最好的方法。鸡胚接种后有时4-12天死亡,或在出壳前2天剖检时可看到多发性浆膜炎,尤其是心包炎。爱感染鸡胚的心包渗出物,是制备涂片用姬姆萨氏染色法染色镜检病原菌的最好病料。在液体培养基内,特别是培养基的上中部,通常产生轻微的混浊,有细微的沉淀。猪鼻霉形体生长需要胆固醇,发酵葡萄糖,但不利用精氨酸或水解尿素,猪鼻霉形体的菌落形成需要2-3天,直径为0.5-1毫米。
 
  二、流行病学。多发性浆膜炎一般多发生在3-10周龄小猪,有时更小的猪也偶尔发生。猪鼻支原体常由感染的母猪传给哺乳仔猪,大约10%左右的母猪的鼻腔和鼻窦分泌物中有该菌,大约能从40%的断奶猪的鼻腔分泌物中分离本病原,也经常存在于屠宰的病肺中。一旦猪群中有一头感染猪鼻支原体,就会在猪群中迅速传播。猪鼻支原体普遍存在于病猪的鼻腔、气管和支气管分泌物中,传染途径主要是飞沫和直接接触。
 
  感染后引起浆膜炎病变的严重程度取决于4个因素,第1个因素是年龄。曾经发现,通过腹腔接种时,6周龄或以下的猪,比8周龄或以上的猪,病变严重得多。第2个因素是各菌株对不同部位浆膜亲嗜性不同。有些菌株在所有浆膜面上引起病变,而有些菌株则可能选择心包浆膜面或关节表面。第3个因素是感染时动物受到的应激作用。如果在严重应激情况下受到感染,即使成年猪也将发生严重的多发性浆膜炎。把易感公猪引入到感染猪群常发生严重的病变,公猪可能发生发热反应,其标志是严重多发性浆膜炎的运动疼痛和阴囊很明显肿胀及敏感。第4个因素是猪的遗传易感性。
 
  三、临床症状。本病感染后第3或第4天时出现被毛粗乱,第4天左右体温升高,但很少超过40.6℃,其病程有些不规律,5或6天后可能平息下来,但几天内又复发。病猪食欲明显减少,许多病猪将出现的一个特殊动作是,首次骚扰时出现过度伸展动作,这是试图减轻多发性浆膜炎造成的刺激。常出现关节炎,可能波及任何关节,但跗关节、膝关节、腕关节和肩关节最常发生,偶尔寰枕关节也受侵害。若发生在寰枕关节,则病猪将头转向一侧,另一些病猪则头向后仰,这个动作可能和一侧性中耳感染的姿态改变相仿。
 
  急性期症状为被毛粗乱,中度发热,精神沉郁,食欲不振,行走困难,腹部触痛,跛行及关节肿胀。腹痛及喉部发病时表现身体蜷曲,呼吸困难,运动极度紧张及胸部斜卧等。急性症状的持续时间和严重程度取决于病变的严重性程度。一般发病10-14天后,急性症状开始减轻,此后的主要临床症状为跛行及关节肿胀。疾病的亚急性期间,关节病变最为严重。发病后2-3个月跛行和肿胀可能减轻,但有些猪6个月后仍然跛行。
 
  四、诊断。根据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可以初步诊断。3-10周龄的猪出现浆液纤维蛋白性到脓性纤维蛋白性多发性浆膜炎和关节炎的肉眼病变,确诊要分离病原菌,并证实没有能引起这些病变的其他微生物存在。
 
  鉴别诊断:最可能引起相似病变的微生物是嗜血杆菌。此菌也能引起猪的急性多发性浆膜炎。区别二者的根本方法是分离病原。但在临床上这两种疾病之间也有一定区别。嗜血杆菌性多发性浆膜炎体温升高较明显,经常达41.14-41.7℃。另外两病浆膜渗出物的眼观表现也略有不同。嗜血杆菌引起的渗出物在颜色上比猪鼻腔霉形体引起的要白些,稍干燥并分层。但是渗出物的这些差别是难于分辨的,除非很熟悉这两种疾病。嗜血杆菌性多发性关节炎暴发时的发病率通常较高,如果没有迅速采取处理措施,可达50-70%。嗜血杆菌性多发性浆膜炎的死亡率也颇高,常达10%以上。诊断检查用的动物必须在急性期剖杀。死亡动物的自溶性变化能使分离到猪鼻支原体的可能性减少。
 
  五、防治
 
  1、治疗:本病的治疗效果很不理想。已知的治疗方法都没有很好的效果。目前也没有有效的方法能清除猪群中鼻腔的病原菌,因此,有关治疗和预防猪鼻腔霉形体性多发性浆膜炎的办法很少。猪鼻支原体一般对泰勒菌素及林可霉素相当敏感,但抗生素治疗病猪效果并不非常满意。可能因炎症反应阻止了抗生素的渗透,从而影响治疗效果。在群体治疗的基础上应用泰勒菌素或林可霉素治疗可能效果更好。
 
  2、预防:搞好饲养管理是预防本病的关键。尽量减少呼吸道、肠道疾病或应激因素的影响。
编辑:foodqa

 
分享:
[ 网刊订阅 ]  [ 生产技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推荐生产技术
点击排行
 
 
Processed in 0.251 second(s), 27 queries, Memory 0.94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