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猪企业同制造企业一样,种猪就是被高效利用的“精密机器”,这台机器的配置(基因)和日常维护决定了其产品(仔猪)的质量和性能,所以生产管理至关重要。对任何企业来说,管理的核心是人的管理,就目前国内的养猪企业来说,80%以上的企业是“人治”(人盯人管理),而非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的“法制”。简单的列举几个例子:A.老板经常性指挥最基层的员工改变工作方式方法,让现场管理人员无所适从;B.现今很多猪场使用自动饲喂系统,试问有多少猪场把抽检饲料容重作为一个经常性的必要工作;C.老板们真的认真考虑过员工离职的原因吗?答案可能让大家吃惊:情感因素,而不是想象中的薪酬水平;D.老板们是否以拥有“全才”的员工而引以为傲,这些“全才”员工既是饲养员、技术员、兽医,又是电工、水暖工、钳工等等,几乎无所不能。笔者也曾经在一些大中型的猪场见到过各式各样的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员工给出的评价很简单“挂在墙上,放在抽屉”,意即没有任何的指导价值。
因为某些因素的影响,很多企业在有意识的“人为”提高生产水平,我称之为“办公技术”,而非通过真正的技术和管理来提升生产效率,这种情况很普遍,其中原因大家不言自明。提到种猪的繁殖技术,人们很容易想到现今比较流行的精液冷冻、胚胎移植、母猪子宫深部输精等先进技术,这些新技术的应用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生产水平,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不过国内的养猪生产者仍然未解决困扰多年的母猪发情障碍问题,过多的非生产天数严重制约了母猪遗传潜力的发挥,从而导致单位生产成本居高不下。
很多猪场老板(场长)反应场内的后备母猪发情率低(很多猪场在70%以下甚至更低)、经产母猪断奶7天内的发情率低于90%。我认为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来自饲养管理不当,母猪自身因素只占极小的比例。很多现场管理者跟我提到某某品种(品系)的母猪发情障碍比例较高,这种说法是很片面的,一个品种(品系)的确立需要漫长的选育,经历了市场的检验并有了一定的认知度,“存在的就是合理的”。
在这里我没有针对任何人,多年来国内养猪人受到了某些不良信息的影响,生产中遇到问题第一反应就是猪场可能遭遇了某种疾病(首先想到药物治疗,然后是更换疫苗),其次是饲料品质问题(频繁更换饲料,我对饲料的理解是稳定比高品质更重要,饲料营养配比远非1+1=2这么简单),再次是种猪质量问题(从不同的猪场购入不同的种猪—海纳百川)。我想说的是养猪人给自己制造了一系列困难,然后试图在这些困难的基础上想尽一切办法来养好猪。说到疾病控制,就不得不提到抗生素滥用问题,很多猪场并不是经过现场评价和数据分析来决定药物的使用,理由竟然是令人吃惊的“某某猪场也这样用”或者“某某专家说这样用非常好”。一个无可争辩的事实是——用药多的猪群健康水平和生产性能都很差。那么疫苗呢?一些猪场为了“安全”或者“非猪群因素”,只要市场上能买到的疫苗都会在自己的猪群使用,在这里姑且不说疫苗的必要性,仅应激一项给猪群带来的损失就不可估量。笔者认为仅动物保健一项就可以降低5%以上的生产成本。
猪场在考虑种猪、饲料价格和人员薪酬的同时,是否考虑过饲料的浪费(未按猪只的体重及时更换饲料;不正确的饲喂方式;饲喂设备问题;未定期灭鼠等)、饲养空间的浪费(猪群产能低、生产不均衡)及种猪基因的浪费(生猪价格高位时这种情况是常态,猪场决策者认为淘汰母猪的价格远远高于后备母猪,但他们没有考虑到后备母猪因为免疫问题给猪场带来的健康风险,这些风险很多时候是致命的)。
从哲学的角度讲,事物都是不断在发展变化的,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去看待问题、解决问题,经过几十年的选择和培育,加之风土气候的驯化,形成了许多优良的新品种(品系),种猪在体型外貌、生产性能方面有了极大的改进。在种猪选择这个问题上,部分从业者过度注重体型、耳型等细节而舍本逐末,用商品猪的标准要求种猪,这样的种猪无论在自身繁殖性能,还是后代的生长性能、肉质等方面都有显着的不足。一位业内的前辈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好养、会生、会带、会长的种猪就是好种猪”,这是对选种标准最好的概括,也是最实用的准则。这“一好三会”不难理解,“好养”主要体现在适应性较强,应激小(种猪公司宣传的“无应激”种猪也是相对而言的)等方面;“会生”说明种猪在发情、配种、分娩表现及产仔等方面表现优异;“会带”说明种猪母性好、泌乳性能高、仔猪断奶均匀度好;“会长”体现在商品猪生长速度快,屠宰率高,瘦肉率高等方面。
养猪业是严谨的行业,科学的、人性化的规章制度(规范)和符合自身实际的操作规程(细节)是生产经营的基础,与时俱进的理念令猪场立于不败之地。“经验”是柄双刃剑,养猪生产第一线尤其如此,招聘信息中的“3-5年工作经验”未必会给猪场的生产带来正面的影响,任何的“经验”都不是真理,所以日常培训绝对不可或缺。
有这样一句话:丢失了一个钉子,坏了一只蹄铁;坏了一只蹄铁,折了一匹战马;折了一匹战马,伤了一位骑士;伤了一位骑士,输了一场战斗;输了一场战斗,亡了一个帝国。这让我们很容易想起了“失之毫厘,谬以千里”这句中国传统的古语。很多猪场有自己的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姑且不论它们的科学性),但真正能不折不扣执行的很少。细节往往因其“小”,而容易被人忽视,掉以轻心;因其“细”,也常常使人感到繁琐,不屑一顾。但就是这些小事和细节,往往是事物发展的关键和突破口,是关系成败的双刃剑。对于猪场老板和场长来说,您是否有每天与员工沟通的习惯?肯定员工的工作成绩并关心他们的生活,哪怕是关心他们的饮食。对于员工来说,您是否每天坚持了饮水器?及时更换了饲料?调整了自动料槽的下料量?冲洗圈舍前是否完全清理了粪便和其他垃圾。任何随意、粗放式的管理方式都会给猪场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因为另外一句古语是“千里之堤,溃于蚁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