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伙伴网服务号
当前位置: 首页 » 生产技术 » 养殖技术 » 家禽养殖 » 正文

种蛋孵化时适宜的外部环境介绍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5-12-30  来源:养殖巴巴——中国养殖网
核心提示: 种蛋在孵化过程中,外部环境应该是怎样的?养殖户需要提供什么样的环境条件呢?以下是中单在孵化时所需外部环境的标准: 1.温
    种蛋在孵化过程中,外部环境应该是怎样的?养殖户需要提供什么样的环境条件呢?以下是中单在孵化时所需外部环境的标准:
    1.温度
    鸡胚胎母体外的发育,主要依靠外界条件,即温度、湿度、通风、转蛋等。温度是孵化成功的核心条件。鸡胚发育的适宜温度为37~39.5℃(98.6~103.1F)。孵化机的温度应保持在37.8。C(100百)恒温条件,出雏机的温度为37.2。C(990F)。孵化温度高时,胚胎发育快,但雏鸡体质软弱,若温度超过42摄氏度,经2~3小时胚胎就会死亡。孵化温度高,还会妨碍蛋的内容物正常吸收,雏鸡绒毛短、色素缺乏、体重小、脐部愈合不良。相反,温度低时,胚胎生长发育迟缓,推迟出雏,孵化率降低,若温度低于24℃时,经30小时左右胚胎全部死亡。据研究,鸡胚胎孵化至10天时,蛋内温度已经比孵化器内温度高0.4℃,15天时高出1.3摄氏度,20天时高出1.9C,而到孵化末期则能高出3.3摄氏度。所以,在孵化后期要为胚胎散热创造条件。采用变温孵化时,应“变中求恒,恒中有变,变中求稳”。温度掌握的原则是前期高,中期平,后期低,应注意“看胎施温”。
    2.湿度
    整批孵化时,湿度应掌握“两头高,中间低”的原则。在孵化初期胚胎需要形成羊水和尿囊液,同时又需要较高的温度,因此,湿度应稍高,相对湿度应为65%~70%,以防蛋内水分过度蒸发;在孵化的中、后期,为了便于尿囊液和羊水的排出,相对湿度降至50%~55%;当雏鸡破壳出雏时,为了防止绒毛与蛋膜粘连,造成胶毛和出雏困难,湿度又应提高,相对湿度应为65%~75%。充分的湿度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作用,使蛋壳的碳酸钙变成碳酸氢钙,蛋壳变脆,有利于出雏。在整个孵化过程中,孵化的湿度不能过高或过低。湿度过高时,影响蛋内水分正常蒸发,尿囊闭合缓慢,嗉囊、胃肠中有过量的液体,出壳缓慢。由于湿度大,蛋白水分多,雏鸡啄壳时蛋白不能完全吸收,蛋白粘住雏鸡绒毛,外观很脏。雏鸡体重偏大,腹部膨大,弱雏多,成活率低。湿度过低时,蛋内水分大量蒸发,胚胎同样发育不良,刚出壳的雏禽毛短、干瘦,易与蛋壳粘连,雏鸡毛色污浊。在孵化过程中要每4小时记录1次湿度。湿度低时,在孵化机内增加水盘,往水盘内加45~50℃水,室内地面多洒水,如果湿度过大时,要减少水盘或少添水,地面也要少洒水,若湿度过大,可加强室内通风。孵化室与出雏室相对湿度保持在75%左右。
    3.通风
    通风换气好坏直接影响孵化效果。孵化过程也是雏鸡胚胎代谢过程。胚胎发育需要充足的氧气,同时也要排出大量的二氧化碳。若通风换气不良,二氧化碳过多,常导致胚胎死亡增多,或引起胚胎畸形及胎位不正等异常现象,降低孵化率和雏鸡质量。要提高孵化率和雏鸡的质量,孵化过程中必须注意通风。据测定,1个鸡蛋孵化成雏鸡,胚胎共吸人氧气4000~4500立方厘米,排出二氧化碳为3000~5000立方厘米。通风量大小根据胚胎发育阶段而定。孵化初期,胚胎需要的氧气不多,利用卵黄中的氧气就能满足,通风量可以少些,此时机器通气孔少打开点即可。一般孵化的头7天,每天换气2次,每次3小时。孵化中后期,胚胎逐渐长大,代谢旺盛,需要氧气和排出的二氧化碳增多,通风量应加大。一般入孵7天以后,或者连续孵化,机内有各期胚胎,应打开进出气孔进行不停地通风换气,尤其当机内有破壳出雏的情况下,更应持续换气,否则,易使小鸡闷死。孵化室内也要注意通风。
    4.凉蛋
    凉蛋的目的是散热、调节温度。特别是在胚胎发育后期,代谢旺盛、产热多,必须向外及时排出过剩的热量,以防胚胎“自烧”引起死亡。凉蛋还能提高胚胎的生活力,增强雏鸡的耐寒性、适应性,提高健雏率。一般鸡蛋人孵7天后开始凉蛋,凉蛋的方法根据孵化的方式而定。机器孵化时,一般采用关断电源、开气门鼓风凉蛋,天热时可开启机门,以加速凉蛋的过程。采取其他方式孵化,可利用增减覆盖物或结合翻蛋进行凉蛋。凉蛋时间的长短应根据孵化日期及季节而定。早期胚胎及寒冷季节不宜多凉,以防胚胎受凉,后期胚胎及热天应多凉。一般冬天每天凉蛋1次,春秋每天2次,每次5~15分钟,夏季每天2~3次,每次15~30分钟。凉蛋时间长短还应根据蛋温来决定。一般可用眼皮来试温,即以蛋贴眼皮,感到微凉(约30~33℃)就应停止凉蛋。凉蛋时应注意:若胚胎发育缓慢,可暂停进行凉蛋。在超温的情况下,不可突然喷水降温凉蛋。夏季高温情况下,首先在地面上洒水,增加孵化室的湿度后再凉蛋。凉蛋时间不宜过长,否则死胎增多、脐带愈合不良。
    5.翻蛋
    据观察,抱窝鸡24小时用爪、喙翻动胚蛋达96次之多,这是生物本能。从生理上讲,蛋黄含脂肪多,比重较轻,胚胎浮于上面,如果长时间不翻蛋,胚胎容易粘连。转蛋的主要目的在于改变胚胎方位,防止粘连,促进羊膜运动。孵化器中的转蛋装置是模仿抱窝鸡翻蛋而设计的。但转蛋次数比抱窝鸡大大减少,因抱窝鸡的转蛋目的还在于调节内外胚蛋的温度。
    (1)转蛋的次数和时间:一般每天转蛋6~8次。实践中常结合记录温湿度,每2小时转蛋1次。也有人主张每天不少于10次,第一至第二周转蛋更为重要,尤其是第一周。有关试验的结果:孵化期间(1~18天)不转蛋,孵化率仅29%;第1~7天转蛋,孵化率为78%;第1~14天转蛋,孵化率95%;第l~18天转蛋,孵化率为92%。在孵化第16天停止转蛋并移盘是可行的。这是因为孵化第12天以后,鸡胚自温调节能力已很强,同时孵化第天以后,胚胎全身已覆盖绒毛,不转蛋也不至于引起胚胎贴壳粘连。(2)转蛋角度:鸡蛋转蛋角度以水平位置前俯后仰各45。为宜。转蛋角度对孵化率有影响,20度时,孵化率为69.3%;30度时孵化率为78.9%;45度时为84.6%。 
编辑:foodnews

 
分享:
[ 网刊订阅 ]  [ 生产技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推荐生产技术
点击排行
 
 
Processed in 0.014 second(s), 15 queries, Memory 0.88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