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育雏期长。进雏时室温需保持32℃,按每天降0.5-1℃计算,直至脱温需较长时间。
2、防湿难度大。雏鸭饮水多,粪便稀,加上通风不良,易使鸭舍潮湿,潮湿环境使雏鸭消耗热能较多,病原体在环境中生存期也较长,使雏鸭感染患病的机会增加,不利于雏鸭生长。所以管理上要特别注意保持育雏环境干爽。
3、育雏保温较难。冬春寒冷,进雏后1-2天内育雏室要保持32℃比较困难,中雏时也要18-25℃。如温度不足或有贼风,雏鸭易患感冒。需待雏鸭正羽长成后才有较好的耐寒能力。
4、运动场上积粪多。冬天,鸭多在运动场上休息。因此,场地上的粪便相对较多,加上气温较低,病原菌存活时间长,粪便挥发出的氨气也较浓,易影响鸭群生长和健康。所以,冬春季要勤清洁,多消毒。
饲养要点
1、挑选好雏苗。要选同一时间出壳,眼大有神,体态强壮,行动灵活,羽毛光泽,腹部柔软,卵黄吸收良好,脐部愈合良好,脚蹼肥润,手摸挣扎有力,脚温暖,叫声响亮,泄殖腔收缩有力和湿润干净的雏鸭来养。弱小雏在育雏时往往由于相互叠堆而被压死。
2、过好育雏关。冬天育雏期长,特别要抓好1-7日龄幼雏期的管理。要有较宽裕的育雏房舍,加厚垫草,每平方米放20只左右,让雏鸭有较大的活动空间。要提前做好加温工作,进雏时保持32℃,以后每2天降低1℃左右,直至脱温。温度的控制,以雏鸭不聚堆为原则。温度适宜,采食力强,个体均匀,增重快。养鸭人员需经常观察鸭群情况,对挤堆的雏鸭要将其赶散,每20-30分钟要赶1次。要注意通风换气,室内应无刺激性气味,防煤气中毒、氨气中毒。有阳光天气,要把雏赶到避风的地方放牧或晒太阳。要及时把个体较小、较弱的鸭挑出另群加强饲养,才能提高成活率和群体的均匀度。
3、采用网上育雏。由于网上育雏,易清洁,料水卫生,鸭与粪接触机会少。因此,鸭不易生病。待雏鸭在网上养育5-7天,身体强壮后便可以由网上放到地上进一步饲养。
4、提供清洁饮水。雏鸭出壳24-26小时要饮水,最好采用深井水或较温暖的自来水,可在水中投药防病。地上平养时最好采用流动水育雏。
5、注意饲喂卫生。饮水后1小时即可开食,开食后即可自由采食。不要突然变换饲料。喂料定时,不喂霉料,控制自由采食量,经常铲除料槽边角和底部的霉料(尤其是遇较长时间阴雨的时候)。
6、加强管理,防应激。任何时候都要记住,要给鸭创造一个平稳过渡的环境条件。晚上给予暗光,能采食又防鼠,最好有人看护。养鸭人员要经常接触鸭群,呼唤鸭群,对鸭群进行调教。放水逐渐适应,初次放水每次10-20分钟,以后逐渐延长。白天放牧放水,晚上要把幼雏赶入室内或在运动场上分小群保温。以防晚上寒冷时,雏鸭长时间的堆压而造成死亡。给雏鸭播放音乐可以诱导放牧或回栏,也可以减少由声音造成的应激。另外,应注意灭鼠防兽害。老鼠、犬、黄鼠狼、鹰等会捕食雏鸭,造成鸭惊群和传播疫病。冬天田野作物已收获,鼠无粮即迁移,田野中鼠会大量聚集到牧场中来,应进行捕捉或毒杀。
7、充分利用阳光。冬天要充分利用阳光。冬天的阳光能增加体温,节约能源,增加食欲,杀灭病原,提高抗病力。最好利用避风场地放牧或晒太阳,可以减少雏鸭腿部瘀血,有利于鸭群卫生,也有利于增重。
8、创造良好的活动环境。创造一个让鸭群食饱就睡觉休息的良好环境。
①清除鸭活动场地上的杂物,让活动场地充分暴露,通过阳光暴晒,达到消毒和清洁的目的。
②整理运动场,包括填平洼地,清除积水,修复下水斜坡。由于水浪和鸭、鱼等活动使土坡日渐冲刷或崩塌,不便雏鸭上岸采食。因此,下水斜坡需要经常加以修整。有人用红砖铺砌,效果良好(特别是坡度较大的斜坡)。 #p#分页标题#e#
③勤清粪。积粪易造成运动场污染,影响鸭健康。要勤清粪,下雨前清扫,下雨后冲洗,保持鸭活动范围清洁干净。运动场最好选择或建成5-35度坡地,雨天不积水,易于清洗。
④降低放养密度。降低放养密度有两个途径。一是单位面积少养一些;二是加大运动场地,自然降低了单位面积内的数量。
⑤及时收集动物尸体,把场中的死鼠、死鱼、死鸭等动物尸体及时投入尸井或深埋。
9、及时赶回失群鸭,让每只鸭都能及时食到饲料。
10、及时淘汰无价值的病、弱、残个体,淘汰时需进行无害化处理。
11、注意防疫。特别要做好鸭肝炎、浆膜炎、流行性感冒和曲霉菌病的预防和免疫接种工作。不从外购入家禽及其产品。加强车辆和人员的消毒,尤其要加强鸭群和笼具的消毒,工作完成后立即对场地进行彻底的消毒。
12、及时上市。肉鸭冬天饲养期43-47天,体重可达3.1-3.4公斤为最佳上市期,此时肉鸭生长性能最佳,饲料成本最低。上市时最好全进全出。鸭群受应激后会减少采食量,甚至拒食,严重影响肉鸭增重和经济效益。所以,饲养过程中不能让其受惊吓,出售时应一次售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