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病情况
发病池塘水面3亩,水深1.2m左右。该批鱼苗5月20日催产孵化,6月5日将鱼苗放入网箱中,7日开始发病,12日大批死亡。养殖用水来源于南湾水库,经蓄水池增温后引入鳜鱼池,微流水调节水质,日换水量30%~40%。水质参数如下:溶解氧大于5.0mg/L,pH为7.2~8.0,化学耗氧量为5.6mg/L,总碱度2.04毫克当量/L,硬度2.76毫克当量/L,氨氮0.42mg/L,亚硝态氮0.0070mg/L,硝态氮0.10mg/L,发病期间水温范围为23℃~28℃
发病初期,鱼体表无明显症状出现,仅少数个体浮于水面,摄食能力减弱,呼吸困难,开始浮头,反应迟钝,疑似操作不慎和刚上箱对新环境不适产生的应激反应;再加上水温较高,根本没有考虑斜管虫感染。此后几天持续阴雨、低温,饵料鱼供应不足,鱼苗游动无力,在水中侧游、打转,每天都有少量死亡,至12日呈暴发性死亡。
二、临床症状
死亡个体体色稍深,口张开,不能闭合,体表完整且无充血,鳃丝颜色较淡,皮肤、鳃部粘液增多。剪取尾鳍和鳃丝镜检,发现大量活动的椭圆形虫体,在显微镜下观察,一个视野内达100个以上。由于虫体的强烈机械运动,引起黏液分泌增加和鳃丝肿大,导致呼吸困难而使大量鱼苗死亡。
三、病原
虫体分为背腹两面,侧面观背面隆起,腹面稍平坦,腹面观呈卵圆形。活体大小为0.042mm~0.058mm 0.026mm~0.044mm。背面前端左上角有一列刚毛。腹面左右不对称,两边各有数目不同且长短不一的纤毛线,左侧纤毛线8条~11条,右侧纤毛线6条~9条,每条纤毛线长着一排纤毛,中间部分裸露。腹面前中部有一胞口,由大约16根~20根刺杆作圆形围绕而成,呈漏斗状,末端形成钩曲。大核位于虫体后部,椭圆形,大小约为虫长的1/3;小核一个,球形,在大核后侧。伸缩泡两个,大小相等,一个在体前部偏右,另一个在体后部偏左。此虫形态与陈启鎏描述的鲤斜管虫无显著差别,故认为该病的病原是鲤斜管虫。
四、防治措施
斜管虫病一般流行于春、秋季节,最适繁殖温度为12℃~18℃,20℃以上一般不会发生此病,主要危害鱼苗、鱼种,为苗种培育阶段常见鱼病。当水温达到23℃~28℃时,因斜管虫寄生并引起暴发性死亡的病例,至今未见报道资料。本次发病的主要原因是由于饵料供应不足导致鱼体健康状况较差,而且连续阴雨导致温度下降,使池塘中的斜管虫大量繁殖,从而导致大量鱼苗死亡。
因此,针对鳜鱼夏季斜管虫病应采取如下防治方法:
1、防治措施:①苗种放养前用生石灰对蓄水池和养殖池进行彻底清塘消毒②注意孵化过程及暂养用水的消毒处理,苗种上箱或放养时,酌情用7ppm的硫酸铜和FeSO4合剂(5∶2)浸洗10分钟~20分钟;③饵料鱼投放前,除"水花"外,每次都要用8ppm硫酸铜消毒10分钟~20分钟,避免饵料鱼带入病原;④斜管虫在水温20℃以上仍可大量繁殖,其危害性不可忽视。因此,鱼苗鱼种培育阶段每两天抽样镜检是必要的。
2、治疗方法:①用125ppm福尔马林溶液浸洗病鱼10分钟~15分钟,间隔24小时再洗一次即可治愈,或用18ppm~22ppm福尔马林溶液全池泼洒,可一次性杀灭虫体,但使用福尔马林后,池水因浮游植物被杀死,水中缺氧,要特别注意增氧或增大换水量;②用2%~3%食盐溶液浸洗5分钟~15分钟,间隔24小时再洗一次;③用20ppm高锰酸钾溶液浸洗15分钟~25分钟,第二天再洗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