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伙伴网服务号
当前位置: 首页 » 生产技术 » 养殖技术 » 水产养殖 » 正文

花鲈淡水池塘标准化养殖技术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8-08-25
核心提示:花鲈俗称鲈鱼、海鲈、七星鲈等,属鲈形目、脂科、花鲈属,养殖中具有耐广盐、耐低温、养殖周期短、生长速度快等特点,既能在淡水中养殖,又能在海水中养殖,是营养价值较高的经济鱼类。随着水产品质量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生产健康、优质、无公害的鲈鱼,为


    花鲈俗称鲈鱼、海鲈、七星鲈等,属鲈形目、脂科、花鲈属,养殖中具有耐广盐、耐低温、养殖周期短、生长速度快等特点,既能在淡水中养殖,又能在海水中养殖,是营养价值较高的经济鱼类。随着水产品质量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生产健康、优质、无公害的鲈鱼,为人们提供安全放心的水产品,成为花鲈养殖的发展方向,这就要求必须按照一定的技术操作规程进行养殖生产,现将花鲈淡水池塘标准化养殖技术介绍如下:

    一、池塘准备

    1.池塘条件 选择水源充足、水质良好、无污染的池塘,水源、大气、土壤、水质等必须符合国家标准《农产品安全质量-水产品产地环境要求》和农业部标准《无公害食品 淡水养殖用水水质》的要求。养殖池塘配备专用的进水及排水渠道,生态环境良好,池塘面积以8亩~15亩为最好,水深在2m以上。养殖池塘过小,水体窄,溶解氧不足,难以高产;养殖池塘过大过深,不利于管理和操作。另外,应按照每亩池塘配备功率为1.2kW的叶轮式增氧机1台、功率为3kW的抽水泵1台,以保证池塘增氧和随时更换新水的需要。

    2.清塘消毒 养殖花鲈的池塘最好经过干塘、清淤与曝晒,方法是在年底捕鱼后排干池水进行晒塘,待淤泥晒干后用挖掘机或推土机将淤泥全部清除到塘基上,同时挖深池塘,使池深达3m~3.5m,可以有效地扩大池塘水体空间,充分发挥池塘自身的生产潜力。鱼种放养前10天~15天,用生石灰或漂白粉消毒池水,干法消毒时,排干池水,保持0.2m水深,生石灰用量为100kg/亩~150kg/亩;带水消毒时,保持0.5m水深,漂白粉用量为lOkg/亩。未经过干塘曝晒的池塘,还要使用30kg/亩的茶子饼打碎浸水全池泼洒,以彻底清除遗留在池塘内的野杂鱼。

    3.注水 清池3天~5天后,注水入池,开始时注水水深在1m~1.5m,注水时用孔径0.06mm(60目)的筛绢网过滤,1天后施放绿肥3kg/亩,或使用经过充分发酵腐熟的有机肥50kg/亩~100kg/亩,待水质呈微绿色或微褐色时可以开始投苗。

    二、鱼种放养

    根据生产经验,一般认为山东等靠近黄渤海地区的育苗场培育花鲈的苗种质量较好,与南海地区苗种相比具有个体大、生长速度快特点。

    人工孵化的花鲈,一般是在盐度22‰左右的海水中孵出,且刚出孵化厂的幼苗一般只有体长2cm~3cm左右,因此,鱼种放养前必须进行适当的驯养和淡化。花鲈鱼种的驯养和淡化一般在专门的小池塘内进行,也可以在养成池内围起网箱培育,体长2cm~3cm左右的花鲈放养密度控制在500尾/平方米~600尾/平方米。投苗前,放养水体内应适当加盐至接近孵化鱼苗的盐度,然后缓慢注入新水,使鱼苗逐渐适应,一般淡化期为7天~10天,日盐度下降范围不超过4‰即可,且在此期间要不断给池水增氧。驯养期间,一般使用鱼糜添加膨化饲料的方法进行投喂,经过7天左右的驯化,鱼苗可以完全摄食膨化饲料。

    经过30天左右的驯养,鱼种生长达到体长10cm以上,可通过筛选剔除患病或伤残的苗种,再移入大塘进行放养。在广东地区,花鲈鱼种适宜的放养时间在2月~4月;在北方地区,花鲈鱼种的放养一般要到5月以后,要求水温达到15℃以上。放养的苗种,要求规格整齐、体质健壮、逆水性强、体表完整、无畸形、无病无伤,鱼种放养前应严格消毒,方法是用10ppm高锰酸钾溶液浸泡10分钟。

    广东地区,体长10cm左右的鱼种放养密度约4000尾/亩~8000尾/亩;江浙等北方地区,体长10cm左右的鱼种放养密度控制在1000尾/亩~1500尾/亩。花鲈池塘精养时放养密度较高,因此混养鱼类较少,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同时套养花鲢35尾/亩、鲫鱼350尾/亩和广东鲂100尾/亩。

    三、养殖管理

    1.饲料投喂 花鲈是凶猛的肉食性鱼类,在自然条件下主要捕食虾类、贝类或其他野杂鱼,摄食强度高,很少发现空胃现象。目前,在花鲈池塘无公害养殖中主要使用花鲈膨化饲料,根据养殖效果来看,使用专门的花鲈膨化饲料完全能够替代鲜杂鱼等动物性饵料,且具有绿色、环保、成活率高、抗病力强等优点。养殖1年左右,配合饲料的饲料系数一般在1.3左右。投喂饲料时,要搭设固定的饲料台,选择位置适中的地方,用竹、木的跳板伸入池中水面,距池岸6m~7m设置。饲料投喂应定质、定量、定点、定时,一般日投喂2次,多选择在日出和日落时,日投喂量一般约为养殖鱼类总体重的2%~4%。此外,在投喂时应注意“慢-快-慢”的节奏,以保证大多数花鲈能摄食到饲料。同时,要通过观察天气、水体及花鲈摄食的情况等适当调整日投喂量。食场附近应每周消毒1次,并及时捞除池塘内的残渣剩料,以免污染水体。

    2.水质管理 无公害生产中,水质控制是一项关键的技术环节,保持良好的水域生态环境是生产优质花鲈的重要保障。花鲈是底栖性鱼类,喜欢在清洁、溶解氧含量较高(4mg/L~6mg/L)、透明度在30cm~40cm的水体中生活,而花鲈养殖是高密度养殖,保持水质清新和溶解氧含量充足是十分重要的。水质管理的主要方法有:勤换水,特别在养殖中后期,每天的换水量应达到30%以上;勤增氧,鱼苗期可适当开动增氧机,随着鱼体的生长开动增氧机的次数愈趋频繁,尤其在高温天气和养殖后期,夜晚也应开动部分增氧机增氧,白天要开动全部增氧机增氧,保持池水溶解氧含量在5mg/L以上;施用微生物制剂,高密度养殖带来池底大量的残饵和排泄物,有害物分解浓度高,大量消耗池水中的溶解氧,尤其在高温天气时更为严重,这也是鱼病产生的重要原因,而适当施用微生物制剂可使有益菌群除去池水中的氨态氮和亚硝酸盐,保持良好水质。

    3.日常管理 俗话说“三分放,七分养”,做好日常管理工作是花鲈养殖成功的关键。一是坚持每天巡塘2次~3次,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正常情况下花鲈在池塘中下层活动,从水面很难看到花鲈鱼体,如果发现花鲈在水体中上层无力游动,则可能是发病和缺氧的先兆;二是做好养殖日志,完整记录苗种放养、投喂、用药等情况;三是定期检查花鲈的生长情况,及时调整日投喂量;四是及时了解市场行情,结合花鲈生长情况,做到及时上市。

    四、鱼病防治

    花鲈养殖的病害较少,但是在养殖密度过高、养殖条件恶化等条件下会有病害发生。养殖花鲈的病害预防应遵循“以防为主,防重于治”的原则,首先要保持养殖池塘及附近地区的水质清洁,无污染,水流畅通,其次是在鱼种放养前及养殖过程中要采取彻底清塘、加注新水、换水排污、使用水质改良剂等措施,改善池塘水质条件,营造良好的养殖水环境,同时要放养健康的苗种,设定适宜的放养密度和合理的养殖组群,并科学投喂优质饲料。目前,常见的花鲈养殖病害主要有以下几种:

    1.氨态氮中毒 高温天气时,池水中氨态氮含量高,甚至产生亚硝酸盐,致使花鲈缺氧中毒而死亡。主要症状是鱼群全塘狂游不安,上下乱窜,鳍条充血,鳃丝暗红。防治方法是立即注入新水,放出老水,注水时注意用木板将水挡散,以免直接冲起塘底污物而加速鱼体死亡;施用氟石粉(底质处理剂)10kg/亩~15kg/亩,可中和池水中的氨态氮;也可使用微生物制剂加以预防。

    2.肠炎病 病鱼食欲低,腹部膨胀,肛门红肿,轻压腹部有黄色粘液从肛门流出。肠炎病全年均可发生,预防措施是不要投喂变质的小杂鱼,坚持使用优质的膨化饲料,治疗方法是按每100kg饲料掺入300g戊二醛制成药饵连续投喂3天~5天。

    3.烂鳃病 此病易爆发流行,死亡率高。主要症状是鱼体体色发黑,尤以头部为甚,游动缓慢,对外界刺激反应迟钝,呼吸困难,食欲减退,鳃部粘液增多,鳃丝肿胀且末端糜烂,鱼体消瘦,离群,最后致死。预防时,要保证水质的清新和溶解氧含量充足,高温季节经常使用微生物制剂改善水质。发病时,用1ppm漂白粉全池泼洒,或五倍子4PPm全池泼洒。

    4.车轮虫、斜管虫、聚缩虫病 多发生在中间培育阶段的鱼种体表和鳃丝,症状为鱼体消瘦,体色变黑,口端糜烂,一年四季均有发病。预防时多采用大量换水来改良水质,治疗时可用20ppm~25ppm福尔马林全池泼洒。

    5.赤皮病、溃疡病 病鱼鳍条基部充血、红肿,脱鳞,表皮腐烂,肌肉外露。此病多发生在高温季节,预防时可大量更换新水,定期施入生石灰35ppm~40ppm,冬季干塘曝晒。治疗时可用漂白粉1ppm全池泼洒。

    6.鱼鲺病 鱼鲺寄生于鱼体鳃部、皮肤和鳍条;使鳃丝上皮增生变形,炎性水肿,体表损伤,引起继发性细菌感染,导致鱼体死亡。治疗方法是全池泼洒晶体敌百虫0.2ppm~0.3ppm。

    总之,在水源条件较差、淤泥较多的养殖池塘,需采取药物预防等措施来控制花鲈疾病。在4月~10月,每隔15天~20天交替泼洒0.2mg/L的二氧化氯或0.2mg/L的二溴海因。在7月~8月,还可以通过在饲料中添加中草药的方法来预防一些细菌性疾病。需要指出的是,在花鲈养殖中必须严格按照农业部颁布的《无公害食品 渔用药物使用准则》中的规定使用渔药,并严格遵守对不同药物的用量及休药期等相关规定。

    五、收获

    在广东地区,2月~3月放养的花鲈,养殖300天后规格可达到体重500g/尾左右,一般当年10月之后就开始陆续收获,也有个别养殖者为追求更高的规格和产量而养殖1年以上。在一个养殖周期内,应根据市场行情,用捕大留小的方式捕捞2次以上,既可以减少养殖风险、增加养殖经济效益,又可以降低水体中的花鲈密度、改善养殖水环境。

 
分享:
关键词: 花鲈 淡水
[ 网刊订阅 ]  [ 生产技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推荐生产技术
点击排行
 
 
Processed in 0.542 second(s), 16 queries, Memory 0.89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