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伙伴网服务号
当前位置: 首页 » 生产技术 » 养殖技术 » 水产养殖 » 正文

提高鱼体抗病能力的九种措施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3-08-08
核心提示:在鱼类养殖过程中,各种鱼病一直是制约养殖效益的重要因素,要消灭一切病原体是不现实的,但可以减少病害的发生。
       在鱼类养殖过程中,各种鱼病一直是制约养殖效益的重要因素,要消灭一切病原体是不现实的,但可以减少病害的发生。要控制病害的发生,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提高鱼体的抗病能力:

一、合理混养 不同种鱼类身上的寄生物不完全相同,某些寄生物只能寄生于某种寄主,别的鱼类对其有免疫力,由于混养的结果,实际上就使这种鱼的密度稀松了,寄生的概率就减小了。另外,混养罗非鱼,能把水中的有机碎屑和部分病原细菌吞食掉,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还有黄颡鱼可以吃鱼身上的寄生虫。合理放养鲢鳙等,可以起到净化水质作用,减少寄生物在鱼体中的寄生机会,从而降低了鱼病的发生。

二、调整放养时间 该春季放养的鱼种改为冬季放养,使鱼种提早适应环境。由于冬季水温低,鱼体不易受伤,也不易患病,同时开春水温回升后即可投喂,鱼体很快得到恢复,从而增强了抗病力。

三、鱼种消毒 鱼种放养前要进行消毒,可用一定浓度的食盐水或药水浸泡鱼体,以杀灭寄生在鱼体上的病菌和寄生虫,具体浸泡时间视水温高低、药物浓度、鱼种体质而定。

四、水体消毒 平时定期做好水体消毒至关重要。一般可用生石灰、漂白粉、二氧化氯、菌毒速克、鱼虫净等药物交替使用,每月两次。做到无病早防,有病早治,防重于治。

五、饵料和食场消毒坚持在精饲料中拌入1%的食盐或100千克饲料拌250克“鱼血停”投喂,每月一次,连续4天~5天。5月~9月是鱼病流行季节,每个食场每10天~15天用漂白粉或生石灰消毒一次,也可以进行挂袋消毒。

六、做到“四定”投饵(1)定质:投喂的饲料要新鲜可口,营养全面,不含有毒、有害物质。以投喂颗粒饲料为主,提高鱼类的摄食率。(2)定量:每天投饵量要根据不同季节、天气变化、水质肥瘦程度和鱼的活动情况而灵活掌握。对于吃剩的残饵,要即时捞掉,以免腐烂影响水质。(3)定时:若每天投喂两次,可在上午9点~10点、下午3点~4点各投喂一次。在放养密度较大时,每天投喂3次~4次。(4)定位:每次投饵时在固定地点,既便于观察鱼的吃食情况,又便于清除残渣剩饵,还便于施药,又利于防病治病。

七、科学调节水质 调节好水质,减少浮头的出现,可以有效防止鱼病的发生。定期加注新水及换水,保持水质肥、活、嫩、爽,使池水的透明度始终保持在20厘米~30厘米。经常开动增氧机增加水中溶氧,改变水体中溶氧分布状况,并可以排除有害气体。定期使用生石灰改善水质,每10天~15天施用一次“活水宝”及其它水质改良剂。

八、合理施肥 施肥可以增加池水中的营养物质,不但给池鱼提供充足的天然饵料,还可以促进光合作用。施肥应以无机肥为主,做到适时、少施、勤施,氮、磷、钾结合。同时定期施用生物菌肥,既可以增加肥效,又可以改善水质。

九、加强管理 坚持早晚巡塘,经常清除池边杂草,改善池塘卫生条件,及时打捞水中杂物。观察池鱼的活动、吃食情况,池水变化情况,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做到早发现早处理。如发现鱼独游、鱼体发黑、吃食量减少等征状,及早检查诊断,及时进行防治,控制其发展。做好池塘日志,对投饵、施肥、施药等情况做好记录。

编辑:foodqa

 
分享:
[ 网刊订阅 ]  [ 生产技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推荐生产技术
点击排行
 
 
Processed in 0.020 second(s), 14 queries, Memory 0.88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