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我国多数地区遭遇罕见的干旱,给农业生产、尤其是水产养殖生产带来了非常不利的影响。6月15日进入梅雨期,广大水产养殖户在搞好常规生产管理的同时,要谨防发生“旱涝急转”,应做到:
一、抓好关键环节,强化生产管理
汛期要不失时机抓好生产管理,认真做好水质管理和饲料投喂两方面的工作,定期用环保型药物防治病害,经常检查养殖设施,保持水质清爽,提高养殖水产品品质和产量,努力减少损失。
1、强化投饵施肥
应选择高质量饲料,并根据气候、水温、养殖密度和养殖品种体质健康状况,进行科学投喂,做到定质、定量、定位、定时投喂。及时恢复养殖品种体质,增强抗病能力。主养模式要加强投喂优质饲料,主要投喂营养全面的全价配合饲料,青饲料要新鲜,用清水漂洗。混养模式可每半个月施肥一次,每次每亩施腐熟有机肥300公斤,或施尿素5公斤、过磷酸钙2.5公斤,增加天然饵料。
2、做好水质管理
新放养的塘口清塘后3—5天,进水提高水位至1米,每亩施500—750公斤有机肥培肥水质。施肥后1星期,水色转浓,抓紧补放种苗。放种前打一桶养殖水体底层水,放入几尾鱼苗,观察2小时左右,无异常方可放种苗入池。保持水质清爽和良好的水域环境,保持养殖水体肥、活、嫩、爽,透明度30—40厘米,水色呈黄褐或黄绿色,一天中水色能自动变化。有条件每天开动增氧机2次,下午15—16点开1—2小时,早晨1—8点开5—6小时,保持水体溶解氧充足。坚持早、中、晚巡塘;结合调节水质适时调整池塘水位,观察水色变化及水产品活动、吃食情况,及时调整投饲量。有条件的地方,可施用生物制剂恢复和增加水域养殖功能,在使用消毒剂后5—7天,向养殖水体施用光合细菌、芽胞杆菌和硝化细菌等微生态剂,改良水质。
3、加强病害防治
“旱涝急转”前后养殖水体环境因子变化大,加上流急浪大,生物体擦伤易受细菌、病毒等微生物感染,要求定期用药物内服外用相结合进行消毒和防治病害,突击防治养殖水生动物疫病,加强病害测报和水环境监测,确保灾后不发生大的水生动物疫情。
⑴以防为主,防治并重,降低发病率。养殖的鱼虾蟹在消毒的同时,饵料中添加水产多维、大蒜素、免疫多糖等提高防病抗病力,减少疾病的发生。对已发病的养殖水体,应针对不同的养殖品种及症状,可选用不同性状的药物进行积极的治疗,通常情况体外消毒连用2—3次,同时用氟苯尼考等中成药制成药饵,连服5—7天。对于精养南美白对虾、罗氏沼虾的池塘,只能以防病为主,尽量不使用消毒剂,以光合细菌、芽孢杆菌等生物制剂稳定、调节水质,防止较大水环境变化,并结合内服对虾克毒王、免疫多糖等。
⑵防治养殖水生动物疫病。目前正进入高温季节,养殖水生动物鳃部、体表易发寄生虫及综合症,可综合选用硫酸铜、菌虫双杀、二溴海因、病毒康、中草药(大黄、黄柏、黄岑等)等。
二、加强生产服务,为渔农民办实事
搞好生产服务是抗灾自救、提高救灾效果的保证,水产科技人员要超前、主动进位,为广大渔农民排忧解难。
1、重视渔业救灾工作,耐心细致地做好思想工作,恢复渔农民生产信心,树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因地制宜地组织生产自救,集中一定的人力、物力,尽快恢复生产。
2、主动进位服务,水产服务部门人员要深入救灾第一线,围绕养殖模式调整、苗种运输、种苗繁殖、补救技术、疫病防治及灾后强化饲养管理等生产技术关键,搞好技术、信息及渔需物资服务,因地制宜地进行渔业技术指导。
3、创新服务方式,结合渔业科技入户,及时发现并总结渔业救灾典型经验,组织引导示范推广,认真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努力解决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