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伙伴网服务号
当前位置: 首页 » 生产技术 » 养殖技术 » 水产养殖 » 正文

黄颡鱼的人工繁育技术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5-02-02
核心提示:黄颡鱼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市场稀缺,供不应求。在黄颡鱼养殖过程中很多地区难以获得规格整齐、数量充足的鱼苗,阻碍了黄颡鱼的规模生产。

黄颡鱼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市场稀缺,供不应求。在黄颡鱼养殖过程中很多地区难以获得规格整齐、数量充足的鱼苗,阻碍了黄颡鱼的规模生产。我们在1999-2002年经过试验摸索,基本上掌握了黄颡鱼的人工繁殖与鱼苗培育技术。现将其技术方法介绍如下:

    一、黄颡鱼的人工繁殖

1、亲鱼的选择。亲鱼的选择主要注意纯种的标准和不同水体的选择。亲鱼来源目前主要是从江河、湖泊、水库中捕捞的商品鱼种,要求选择纯种、个体大、体质健壮、无病、鳍条完整、无损伤且已达到性腺成熟的鱼。首先作后备亲鱼培育,再在后备亲鱼中经过严格筛选后直接作为繁殖用新鱼专池培养。雌鱼体重为每尾150克以上,雄鱼体重为200克以上。

2、人工催产。雄性体型较长大,只有一个泄殖孔。而雌性个体较小,具有生殖孔和泌尿孔各1个。在生殖季节,雌鱼腹部膨大柔软,生殖孔微红外突,用手轻压腹部有淡黄色的卵粒流出。雌雄配比为2:1较适宜。

每千克雌鱼用药是地欧酮20毫克+绒毛膜促性腺激素1000国际单位+促黄体释放激素类似物20毫克。雄鱼药量减半。如是初次进行催产的亲鱼,其药的剂量可适当低些,如是第2次以后催产的亲鱼,则剂量稍微加大一些。注射部位多在胸鳍基部,背鳍基部软组织也行,进针不可太深,以免刺伤鱼的内脏。

3、人工孵化。将已催产的亲鱼放入已消毒的孵化池中,待其产完卵后移出孵化池。孵化池水深0.5-0.7米,采用流水与静水相结合的孵化方式。在水温25-28℃时,从产完卵到鱼苗破膜大约需要18-20小时。在孵化过程中可用增氧泵增氧,1个8平方米孵化池可用直径为1.5厘米、长度为8厘米的砂滤芯3个连续不断地充气。

二、鱼苗暂养。在鱼苗出膜2天后,把熟鸡蛋黄打浆,大约每1万尾苗用1个蛋黄。在暂养池的四周均匀地泼洒,并逐渐加深水位,加到0.8米深,暂养1周后即可放入较大的池塘中进行培育。

三、鱼苗培育。黄颡鱼暂养后的放养密度,每亩放养1.5-2万尾为宜,以草养为好。培育池以1-1.5亩为宜,在鱼苗下塘前2-3周进行清塘、消毒,每亩用生石灰50-75千克全池泼洒,然后每亩池塘施发酵的猪牛粪300-400千克,可使鱼苗在下池时轮虫达到高峰期,以提高育苗成活率。黄颡鱼在5厘米以前的阶段内,主要摄食浮游动物、摇蚊幼虫及无节幼体、昆虫等,同时也摄食人工混合饵料,一般采用粉状配合饵料,用水搅拌成团球状直接投喂到鱼池中及铺平在池塘底部的饵料台上即可。配合饵料的参考配方:鲜鱼浆35%、豆饼粉25%。三等鱼粉23%、玉米粉15%、粘合剂2%。水温在20-32℃,每天上、下午各投喂饵料1次,宜采取较集中的投喂方法,投喂面积约占池塘面积的6-10%即可。

四、日常管理。分期注水是鱼苗培育过程中加快鱼苗生长和提高成活率的有效措施。具体方法:浅水下塘,鱼苗下塘时水深为40-60厘米,这主要是考虑到黄颡鱼鱼苗的活动能力不太强,集群习性,水浅相对地提高水体中浮游生物的密度,有利于鱼苗摄食。但经过一段时间培育,鱼苗个体增大,水质开始变肥变老,无论是溶氧或是活动空间都不适宜,分期注水可解决这一问题。以后每隔3-5天加水1次,每次加水8-10厘米。注水时要防止野杂鱼和敌害生物进入池中。

编辑:foodqa

 
分享:
[ 网刊订阅 ]  [ 生产技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推荐生产技术
点击排行
 
 
Processed in 0.332 second(s), 16 queries, Memory 0.88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