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伙伴网服务号
当前位置: 首页 » 生产技术 » 养殖技术 » 水产养殖 » 正文

冬棚养殖泥鳅如何才能做到利益最大化?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5-09-30
核心提示: 养殖规划:使利益最大化 规划一:中密度两批鱼。第一茬,在9-10月份放苗,次年1-2月份卖鱼,放苗密度每亩4万左右,预期亩产25
    养殖规划:使利益最大化
    规划一:中密度两批鱼。第一茬,在9-10月份放苗,次年1-2月份卖鱼,放苗密度每亩4万左右,预期亩产2500-3000斤。干塘后立即放养第二茬,5月中至6月初出鱼。
    规划二:高密度一批鱼。在10-11月份放苗,次年3-4月份卖鱼,放苗密度每亩5-7万,预期亩产3000-4000斤。
    苗种选择:放养600-800条/斤寸苗,存活率高,养殖周期短。要求均匀、长身,体表洁净无损伤。
    建议:搭棚养殖,规避气候因素带来的风险。根据我们以往的经验,搭棚并不会带来养殖成本的明显增加,搭棚养殖周期短、饲料系数低,可以从另一方面降低成本。
    一、投喂管理
    1、饲料选择:蛋白含量在36%~39%为好。低温期投喂高蛋白,高温期适当降低蛋白;前期高蛋白,后期适当降低蛋白。建议前期喂对虾料(0#、1#),中后期喂沉水泥鳅料(2#、3#)。400条前喂0#;400-200条喂1#;200-80条喂1.2颗粒;80条以后转1.6颗粒。
    2、投喂方式:全塘延边投喂或是喂半塘(“7字型”),基本原则是放苗密度越大,要求喂料区越大。
    3、投喂控制:水温24-30℃时,料缯(两个放在池塘不同区域)控制在1小时左右吃完为宜,每天投喂3-4餐,可以通过刮底来辅助判断。由于泥鳅贪食,且经常在料缯附近成群觅食,导致测料不准,建议结合投喂率进行控制:100条前日投喂率7-8%;100条-50条日投喂率5-6%;50-10条后日投喂率3~4%;10条以下2-3%。 低温期适当降低投喂率,并延长投喂时间。
    二、水质调控
    1、前期水质调控
    泥鳅属杂食性鱼类,早期常以水蛛、水蚯蚓、藻类、悬浮有机颗粒为食,逐渐驯化后可以完全摄食人工配合饲料。摄食天然饵料可以帮助苗种增强体质和提高存活率。因此,在养殖前期可以使用发酵饲料培水。
    2、中后期水质管理
    泥鳅食量大,中后期水质管理主要以换水为主,当水质粘稠,泡沫多时,一次性换水20cm,低温情况下后期一周左右换水一次。
    水源状况差的情况下,建议控制放养密度和定期(7-10天一次)进行改底、调水。
    三、溶氧管理
    泥鳅腮、皮肤、肠道均具有呼吸功能,可耐受0.1mg/L的极低溶氧,基本不会因为缺氧而窒息死亡;但当水体溶氧低时,肠道呼吸的比例会提高,对摄食和消化会造成一定影响,使得肠胀气的出现机会增加,建议溶氧保持2mg/L以上。因此,泥鳅养殖塘也需要适当开启增氧机,一般建议10亩塘白天中午开1-2部搅水,夜间开2-3部增氧。
    四、病害防治
    1、疾病预防
    鱼身消毒:苗种下塘前,最好用2%~3%的食盐水(或0.25‰高锰酸钾,即1方水放半斤)浸浴5~10分钟,以杀灭其体表的病原。
    定期水体消毒:放苗后每隔10-15天左右,使用聚维酮碘、颗粒二氧化氯对水体和塘底进行消毒,控制病原菌。
    内服中草药:每周拌喂中草药(蚌毒灵散2-3餐),预防肠炎。
    2、常见疾病处理
    肠炎:降低水位,使用聚维酮碘消毒,然后加注新水;减料投喂,并内服中草药加抗生素。
    烂身:降低水位,使用聚维酮碘或戊二醛消毒,并加大换水量(连续几天加换水);减料投喂,并内服中草药、抗生素及多维。
    水霉:降低水位,使用靓水(过硫酸氢钾)消毒,然后加注新水,必要时隔2天重复操作。
    体表寄生虫:少量时,只需常规消毒,保持水质清爽即可;大量出现,对吃料和生长造成明显影响是需要杀虫和加大换水量。
    五、泥鳅日常管理操作汇总 
编辑:foodnews

 
分享:
[ 网刊订阅 ]  [ 生产技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推荐生产技术
点击排行
 
 
Processed in 0.633 second(s), 182 queries, Memory 1.33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