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伙伴网服务号
当前位置: 首页 » 生产技术 » 养殖技术 » 水产养殖 » 正文

水产养殖:鳜鱼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5-03-13

  目录:鳜鱼的形态特征 鳜鱼的生物学特性 鳜鱼的人工繁殖 苗种培育 鳜鱼的养殖 疾病防治




一、鳜鱼的形态特征
    体较高侧扁(体长为体高的2.7-3.1倍),背部隆起,腹部圆。眼较小,侧上位。口裂大略倾斜,上颌骨末端伸至眼睛后缘。下颌明显长于上颌。上下颌、犁骨和口盖骨均有大小不等的小齿。前鳃盖骨后缘呈锯齿状,有4-5个大棘,鳃盖骨后部有两个大棘。背鳍较长,分为前后两部分,前半部的鳍条为硬刺状12根,后半部为软鳍条13-15根。体色黄绿,腹部黄白。体侧有大小不规则的褐色纹和斑块。第6-7背鳍棘的下方有一条上下行的全身最大的褐色斑带。

二、鳜鱼的生物学特性
食性  
  为典型的肉食性凶猛鱼类。孵出后开食就心其他鱼类的鱼苗为食,饥饿时自相残食。鱼苗阶段能吞食相当于自身长度70%-80%其他养殖鱼类的鱼苗。在天然水域中的鳜,全长为10-16厘米时,食物中虾的出现率为83.3%,远远超过鱼类的出现率。20厘米左右时心小型鱼类和虾类为食。全长达25厘米以上则以大型鱼类为主要食物。在养殖条件下,饵料种类多样且丰盛时,常选择体型细长、鳍条柔软、个体较小的鱼类为食。成鳜易吞食的最大饵料鱼的长度为本身长度的60%,而以26%-36%者适口性较好。
生长速度 
  在饲养条件下,饵料适口、充足,生长较快。网箱中饲养的1冬龄鳜,平均体长为31.68厘米,相当于天然水体中3冬龄鳜的体长。2龄前的鳜比高龄鱼生长快,而1龄鱼又快于2龄鱼。在相同条件下,前者体长和体重的增长分别为1.33和2.39倍;后者仅为1.16和1.47倍。这是因为鳜冬季并不完全停食,仍持续生长,只不过摄食强度和生长速度有所减缓。
繁殖  
   在长江流域5月中旬至7月初为繁殖季节,北方较迟。广东、广西和海南省进入4月份就可催产。天然水域中,雄性1冬龄性成熟,雌性鱼2冬龄性成熟。在精养条件下,有的雌性鱼1冬龄也能达到性成熟。每年的11月卵巢可达3期,以3期卵巢越冬第二年的4月至5月,卵巢从3期发育至5期。怀卵量为1万-60万,个体越大怀卵量越多,而相对怀卵量与体长无明显的关系。成熟亲鱼无珠星和婚姻色。产卵的适宜水温为21—23?,喜欢在微流水中产卵。卵微粘性,多次产卵型,少有一次产空者。产卵活动可延续3-6小时,个别亲鱼间断产卵达24小时。在21-25?条件下,受精卵经43-62小时胚体孵出。
三、鳜鱼的养殖
养殖概况  
  根据鳜的繁殖特点与生长习性,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人工饲养鳜,以满足社会需求的生产过程。鳜为淡水中的名贵鱼类,在中国分布极为广泛,除青藏高原外,南北各水系中均产,尤以湖北省的洪湖、梁子湖,湖南省的洞庭湖以及江西省的鄱阳湖盛产。鳜养殖始于20世纪30年代,经过半个世纪的不断努力,至80年代末,已基本上完善了从人工繁殖苗种培育至成鱼饲养的全人工养殖工艺技术。
人工繁殖  
  冬季开始用专池培育亲鱼,需投适量饵料。开春以后,加强管理,增加投饵量。进入繁殖季节,选性腺发育良好、体重500-1000克的雄鱼和体重500-1500克的雌鱼作催产用亲鱼。此时,雌鱼体腹部柔软,膨大明显,生殖孔红肿向外突出,呈“一”字形,轻压下腹则有少量胶状物和淡黄色卵粒流出。雄性泄殖孔圆形,腹部膨大不明显,轻轻挤压腹部,有乳白色精液流出。
   若实行人工催产,可使用PG(鲤鱼脑垂体)与HCG(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混合物,或LRH-A(促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类似物)与上两者的混合物或三者混合注射:1、PG1.5-2毫克加HCG1000IU;2、PG10毫克加LRH-A300微克;3、HCG2500IU加LRH-A200-400微克;4、PG5毫克+HCG500IU+LRH-A50微克注射部位为胸鳍基部。若采用自然产卵,可将流向注射后的两性亲鱼(雌:雄=2:3)放入产卵池或环道内,适当冲水。若人工产卵,则须将发情的鳜捕起,将卵挤入盆内,滴入少量精液。在水温21-25摄氏度,流速10-20厘米每秒条件下,经43-62小时孵化;26-28摄氏度经36小时孵化;30摄氏度经32小时脱膜。约经50-103小时卵黄耗尽,开始转入外源性营养阶段时,应及时投喂适口饵料鱼苗。
四、苗种培育
  近十年来,鳜鱼苗培育技术不断得到改进和提高,培育方式方法也多种多样,由最初的池塘培育到人工控制条件下的工厂化育苗。其中现在认为较理想的培育方式有:孵化环道(桶)育苗、网箱育苗、小水泥池育苗和小型土池育苗等。生产上,往往将两种或两种以上形式相结合进行。具体方法常因地而异。
1、孵化环道(桶)育苗 环道是一个特殊水体,它是模拟天然生态条件,使鱼卵不断翻滚。直接采用环道培育鱼苗,提供了鳜鱼苗所需的生活环境,更为重要的是在鳜鱼苗开口摄食之际,投喂适口的饵料鱼——脱膜不久的其他活鱼苗,既满足了鳜鱼苗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又能够保持清新的水质。在鳜鱼苗培育过程中,应注意环道不易排污的缺点,防止环道内沉积淤泥和腐殖质。培育5-7天后应选择晴天,在上午10时左右适时转环。鳜鱼苗贪食,最好在转环前12小时停止投喂饵料鱼,以保证转环时空腹,减少损失。
2、网箱育苗 网箱是鳜苗培育的理想场所。既可以保证有充足、易得的饵料,又有较清新的水进行不断交换。不足之处在于不能投喂刚脱膜不久的饲料鱼,需要经常洗箱,定期更换网箱,鱼苗管理比较繁琐,操作难度比较大。网箱一般采取三级育苗法:I级箱,用40-28目/3厘米的乙纶网片缝成的敝口箱,长4-6米,宽1米,深1 米;II级箱,用目大0.3厘米经编乙纶网片缝成的敝口箱,长2米,宽1米,深1米;III级箱,是用目大0.5厘米经编乙纶网片缝成的敝口箱,长2米,宽1米,深1米。I、II、III三级网箱面积配套比例为l:10:20。
3、水泥池育苗 水泥池一般为4米×6米×0.8米,也可稍大或小。但底部必需有一定的倾斜,底部排水处设集苗池,有进、排水装置。排水装置由橡皮管和过滤网及支撑铁丝组成,橡皮管口固定于铁丝架中心,要求无论怎么放置都不致于会排于池水,似保持一定的水位。排水流量由排水管的数量和出水口高低控制。
4、小型土池育种 鳜鱼长到3.0厘米左右时,可以投放到小型池塘培育,投放量为15万尾/公顷左右。池塘中必须预先培育饵料鱼。一般在投放鳜鱼种前10-15天放饵料鱼苗,投放量为1500-2250万尾/公顷。每天定时加入少量新水,谨防水质恶化。
五、鱼病防治
鳜养殖过程中几种常见病的防治方法:
(一)、鳜鱼综合性出血性败血病
  近3、4年来,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养殖的鳜鱼发生并流行一种以“白鳃、白肝”为特征的严重疾病,又被称为桂花鱼综合性出血性败血病、暴发性流行病、出血病、暴发性病毒性疾病。此病流行快、死亡率高,属危害最大的暴发性疾病,在夏、秋季流行最为严重;苗种期少发,中成鱼多发。该病被认为是一种新病,发病率50%以上,死亡率90%以上,不少发病池全池鱼死亡。目前无特别有效的药物或治疗措施。只能采取对症治疗,通过改善水质环境控制继发感染和提高鱼病体抵抗力等控制该病的发生。可以采取以下预防措施:
  1、 清塘消毒,对旧池池底淤泥彻底清理,阳光暴晒,选用有效药物进行消毒。
  2、 监测水质,通过使用生石灰,少量换水或开增氧机,保持微碱性和较高的溶氧量,防止水质过肥,定期选用温和性的消毒药对水体进行消毒和使用水体净化剂;避免大换水,对鱼产生应激;有条件的放些有益菌群、活性酵素或光合细菌,以改善养殖环境。
  3、 在多发病季节(每年3—11月)通过饵料鱼投喂抗病毒药和抗菌剂;减少或消灭病原体,可避免因环境恶化时引发暴发性疾病。
  4、 投喂优质饵料鱼,平时添加适宜的中草药,增强抗病能力。不能投喂发病或腐败的饵料鱼。在多发病或高温季节,注意对饵料鱼进行消毒,可选用二氯异氰尿酸钠10g/kg~20g/kg、CuSO48g/kg消毒20min,呋喃唑酮5g/kg消毒30min,然后才投喂。
  5、 发病时不能用孔雀石绿、敌百虫、CuSO4和福尔马林等,否则可加速鱼的死亡和水质的进一步恶化。
  6、 应选用品质较好的种苗,对老养鱼户注意引进、更新亲鱼,防止连年养殖和近亲繁殖使种苗种质老化,抗病力下降。
  7、 有条件的使用有关疫苗进行免疫接种。
(二)、水霉病 
  鱼苗、鱼种和成鱼阶段均可发生。病鱼的体表和背鳍硬刺的尖端有白色絮状物。发病后及时用20%-30%的食盐水浸冼5-10分钟,或用1%食盐水加食醋数滴浸洗5分钟,均可有较好疗效。
(三)、烂鳃和鱼虱
病鱼鱼体上有鱼虱寄生,鳃丝上有腐烂的白色斑点,并有粘液和污物附着。用10毫克/升敌百虫溶液浸洗5-10分钟,鱼虱当即脱落,烂鳃病也会逐渐好转。
(四)、锚头鳋
  用10毫克/升浓度的敌百虫溶液药浴15分钟,同时将池水更新,锚头鳋可得到控制。
(五)、粘孢子虫病
  发病时鱼的体表和腮部肉眼可见白色点状物,用95%的敌百虫晶体,按每立方水0.1克的用量,全池用药,可收到较好疗效.

 
分享:
[ 网刊订阅 ]  [ 生产技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推荐生产技术
点击排行
 
 
Processed in 0.040 second(s), 83 queries, Memory 1.14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