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伙伴网服务号
当前位置: 首页 » 生产技术 » 养殖技术 » 水产养殖 » 正文

水产养殖:泥鳅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5-03-13
目录:形态与习性 泥鳅的繁殖 泥鳅的饲养 泥鳅的病害防治




一、形态与习性
  泥鳅身体细长,前部略呈圆筒形,后部侧扁,腹部较圆。其头尖,吻端向前突出,口小下位,呈马蹄形,唇软、须三对。眼睛很小,圆形。鳞片细小圆形,埋于皮下,侧线鳞150左右,头部无鳞。背鳍无硬刺,腹鳍短小,尾鳍 圆形。其体色深灰,腹部较浅,全身有很多小的黑色斑点。泥鳅的身体结构和生理功能,均有利于它在泥中的活动。
  泥鳅是温水性鱼类,生活的适宜水温为20-30℃,当水温在30℃以上时,白天钻入泥土栖息,冬季水温降到5℃以下时,开始冬眠。冬眠期不摄食、活动少、依靠少量的水分,用肠壁进行呼吸。平时喜栖息在水体底层,特别喜栖息在有丰富腐烂植物淤泥表层。泥鳅除用鳃呼吸外,还能进行独特的肠呼吸。当天气闷热,水中氧气不足时,泥鳅会上浮到水面进行呼吸。并把废气通过肛门排出。泥鳅视为很差,但其触须发达,味觉敏锐,泥鳅就是告它来选择食物。泥鳅满身粘液,皮肤润滑,有利钻泥活动,还能澄清水质。
  泥鳅为杂仞性鱼类,食谱广泛,幼苗期间摄食动物性饲料,如小型甲壳动物、昆虫及其幼体、水蚯蚓等。随着个体的长大逐渐转向杂食性,成鱼阶段以摄食植物性饲料为主,如高等植物的种子、碎屑和藻类等。泥鳅平时喜在夜间觅食,但生殖期间,白天也进行觅食。
  泥鳅一般两年成熟,一年可产卵2-3次,产卵期为4-8月,其中5-6月是产卵其高潮,但也有秋后产卵的现象。泥鳅的产卵量因个体大小,差别很大,多者万粒有余,少进不足千粒。卵为黄色,半透明,直径1毫米左右。产出的卵略具有粘性,粘在水草或其它附着物上。孵化时间随水温的变化而有所差虽,一般1-2天即可孵出幼苗。生殖期雄鳅追逐雌鳅,并卷曲于雌鳅腹部挤压产卵。

二、泥鳅的繁殖
  人工饲养泥鳅必须有充足的泥鳅苗来源,靠天然捕捞已远远不能满足人工饲养的需要,必须用人工的方法来获取。首先要选择好泥鳅亲鱼,一般泥鳅亲鱼宜选择二龄以上的,体型端正,体质健壮,体色正常,无病无伤的泥鳅 ,一般体长在15-20厘米之间,体重为30-50克。个体小的雌鳅,产卵量小,繁殖的鳅苗质量差错,生长慢,一般不宜采用。选择亲鳅时还庆注意雌、雄搭配比例,一般应雄鳅多于雌鳅。因此,雌、雄泥鳅的鉴别应力求准确。其具体鉴别方法有三:一是体型,雄鱼较小,个体细长,背鳍末端有隆起,开然捕获的泥鳅隆起明显,人工养殖的因其较肥满,有时不明显;二是胸鳍,雄鱼较大,前端较尖;雌鱼较小,前端圆钝呈扇形。三是腹部,雄鱼扁平,雌鱼膨大肥满,色泽为略带透明的粉红色或黄色,生殖季节,轻压雄鱼腹部有乳白色的精液流出。
  泥鳅的繁殖方法有两种,即自然产卵繁殖和人工催产繁殖。

三、泥鳅的饲养
四、泥鳅的病害防治
  1、水霉病:该病易发生在泥鳅的孵化阶段,当低温阴天气,受精卵最易发生水霉病。泥鳅鱼体受伤,也常感染此病,病情严重时,能引起死亡。
  防治方法:
  (1)、受精卵感染此病,可用1ppm的孔雀石绿溶液浸洗30分钟。
   (2)、泥鳅感染此病,可用2-3%的食盐水浸洗5-10分钟。
  2、腐鳍病;该病是一种杆菌引起,症状为背鳍附近的肌肉腐烂,严重者鳍条脱落,肌肉外露,鱼体两侧浮肿,发病部位肌肉发炎,并有红斑。
  防治方法:
  用每毫升含10-15毫克的抗素溶液浸洗治疗。
  3、寄生虫病:泥鳅苗种培育阶段常见有车轮虫、舌杯虫、三代虫寄生而引起死亡。泥煞患寄生虫病时,体有粘液增多,食欲减退、离群独游,漂浮水面。
  防治方法
   (1)、车轮虫、舌杯虫可用0.7ppm硫酸铜溶液全池泼洒治疗。
   (2)、三代虫可用0.5ppm晶体敌百虫溶于水中进行全池泼洒。
  4、白身红环症: 该病是捕捉后长时间流水蓄养所致。病泥鳅身体和鳍呈灰白色,同时身体上出现红色环纹。
  防治方法
   发现此病应及时把泥鳅放养在池塘,放养前用二十分之一的孔雀石绿溶液浸洗,或放养后用0.2-0.3ppm孔雀石绿全池泼洒消毒。
5、敌害防治: 泥鳅苗种培育期间,主要适度害有青蛙和水蜈蚣,影响其成活率。防治方法是把青蛙捕捉后移入其它水体,水蜈蚣可用95%晶体敌百虫的5%溶液全池泼洒或用煤油杀死。 
 
分享:
[ 网刊订阅 ]  [ 生产技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推荐生产技术
点击排行
 
 
Processed in 0.062 second(s), 134 queries, Memory 1.29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