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约化兔场就是采用工厂化管理的大规模兔产品生产企业,具有管理标准化、饲养密度大、兔群周转快、运行效率高等特点。集约化生产的优点很多:生产车间相对封闭,四季频密繁殖,设备高效循环利用,产品批量均衡上市。缺点是频密高速运转给防疫带来压力,极易造成较高的发病率。
集约化兔场的疫病控制不同于传统养兔业,凡是可能造成经营利润下降的病害,包括急慢性传染病、应激病、营养病及各类伤害等都是疫病控制的关键。防治的对象不是单只兔而是整个群体。因此,以防为主,防重于治是卫生防疫工作的基本点。可通过采取净化种源,优化环境,完善设备,加强管理,增加营养和强化免疫等技术措施切断水平和垂直传播。疫病控制不是单一的,而是各种措施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形成的密不可分的一个系统。
科学合理布局
兔场选址要坐北朝南,远离公路、城镇、村庄,地势高燥,采光和通风良好,四周可建围墙或开挖河沟与外界隔绝。兔场布局原则上分为四小区,即生产区、附属辅助生产区(饲料加工及仓库)、行政管理区和生活区。生产区与生活区、行政管理区严格分开。生产区的种兔舍、繁育兔舍应建立在生产区的上风口,杜绝外人参观。
育肥兔舍及商品生产兔舍应设在生产区下风口。其余三小区最好建在生产区的左侧,行政管理区、生活区、附属辅助生产区应按风向依次前后(南北)排列。附属辅助生产区生产的饲料通过与生产区相通的窗口运往兔舍。道路布局要合理,进料与出粪、售兔通道要分开,避免交叉。病死兔无公害处理应设在兔场最下风,防止疾病传播。各栋兔舍间要保持防疫距离,通常大于6米,要尽可能减少水泥地面,以避免热辐射。两舍之间空地可栽少量大树,以遮挡夏季阳光直射,其余空地可以种植牧草解决饲草来源。兔舍内外自然通风好坏直接关系到生产成本高低,舍内环境气候能否有效调节直接关系兔群健康状况及疾病控制。
兔笼设计与布局要科学合理,要注重生产效率,符合兔的生物学特性,但不能留有防疫死角。繁育兔舍要卫生,保暖通风设施要完备,青年兔、肥育兔采用多层笼饲养,每笼以1只~4只兔为宜。
严格疫病控制
在生产区四周建防疫墙,杜绝非生产区人员出入。防疫墙内,外沿建立灌木绿化隔离带,大门设3米~4米宽车辆进出用消毒池,使用2%烧碱,每周定期更换两次。在人员专用通道设立消毒室,所有进出人员必须在此更衣,换鞋,紫外线照射,洗手进入生产区,并且在每栋兔舍入口处设置消毒盆池。饲料最好自配自产,用机械直接送入生产区料塔,或用内部专用麻袋、编织袋经传输窗进入兔舍,以防传染病源。生产人员全部定岗定员,不得随意串岗。各兔舍工具不得交换使用,人员进出场区必须严格控制,禁止随意进出场区,生产资料等由专人负责送至消毒室。生产区人员休假结束返回后必须在生活区集体宿舍隔离一天方可进入生产区。
坚持自繁自养
对于规模较大的兔场要自行组建核心群、扩繁群。商品肉兔场使用杂交组合,充分利用杂交抗病优势。在正常情况下,种公兔的年淘汰率约为100%,种母兔则必须超过100%,过低则会造成繁殖率下降。1000只母兔群生产线每月可定期补充后备公兔6只~8只,后备母兔60只~80只。后备种兔必须经过0日龄~28日龄、29日龄~84日龄和85日龄~140日龄三阶段的严格选择,应挑选那些身体健壮、生长速度快、饲料报酬高、来自高繁母系、品种特征明显的优秀个体。核心群进行育种改良需要引进外血时,在引种前必须对所引种兔所在地区进行有关疫病的调查,对引进兔要进行兽医卫生检疫,并在场外隔离观察两周以上。在隔离期间还要进行有关疫病免疫接种,再经过多次消毒后方可进场饲养。
优化生产环境
集约化兔场饲养密度大,粪尿产出量大,有害气体、微生物、尘埃多,保持兔舍内外良好的环境卫生非常重要。因此,应尽量采用地下管道排污,防止污染,舍外空地杂草要定期清除。舍内每天要打扫卫生一次,保持清洁干燥,不得有蜘蛛网、剩余霉料。粪沟内不得有积粪,兔笼底要经常清扫,不得残留污毛。室内卫生可以分解成若干小项目,与岗位奖金挂钩,及时检查,经常监督。在冬季,要做好防寒保温工作,但不能为了保温而紧闭门窗,必须保证有适量的通风换气,必要时使用换气扇。如果使用煤炉保温,相对湿度要控制在50%~80%,并尽量减少空气中的尘埃。长期处于低质量的空气环境中,兔体质易变差,抵抗力下降,呼吸系统疾病明显上升,死亡率升高,而且这种影响不易觉察,生产中常常被忽视。夏季高温时,要全力做好防暑降温工作,尽量利用自然通风,根据不同兔种,结合机械通风,喷雾降温等措施。特别要防止种公兔及繁殖母兔的热应激。
此外,控制鼠害也非常重要。老鼠不但耗损饲料,而且传播疾病。规模化兔场要定期灭鼠,每年两次。与此同时,生产中还应实行空弃药瓶、废弃扫把等生产废物回收登记制度,及时将药棉、废纸、污毛等生产垃圾集中无害化处理,这对净化兔场生产环境大有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