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伙伴网服务号
当前位置: 首页 » 生产技术 » 种植技术 » 蔬菜 » 正文

马铃薯病毒病的为害与防治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3-07-10
核心提示:马铃薯新品种推广后,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产量逐年下降,植株变矮,薯快变小,并伴有茎叶异常现象,如花叶、叶片卷曲或皱缩等。这种现象称之为退化。引起马铃薯退化的主要原因就是病毒病,是一种传染性病毒。
       马铃薯新品种推广后,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产量逐年下降,植株变矮,薯快变小,并伴有茎叶异常现象,如花叶、叶片卷曲或皱缩等。这种现象称之为退化。引起马铃薯退化的主要原因就是病毒病,是一种传染性病毒。这种病害在田间靠昆虫(主要是蚜虫)或叶片接触而传播。)

      它可以导致植株生理代谢紊乱、活力降低造成大量减产。严重时可减产70%--80%,甚至没有商品产量。目前全世界已发现能侵染马铃薯的病毒有18种,类病毒一种,类茵原体2种。专门寄生在马铃薯上的病毒有9种,国内发现的有7种。这7种病毒分别是马铃薯x病毒(PVX)、马铃薯Y病毒4PVY、马铃薯S病毒(PVS)、马铃薯M病毒(PVM)、马铃薯奥古巴花叶病毒(PVMA)、马铃薯A病毒(PVA)、马铃喜卷叶病毒(PLRV)。此外,侵染烟草、黄瓜、番茄等的一些病毒也侵染马铃薯。
症状 常见的马铃薯病毒病有3种类型。花叶型 叶面叶绿素分布不均,呈浓绿淡绿相间或黄绿相间斑驳花叶,严重时叶片皱缩,全株矮化,有时伴有叶脉透明;坏死型 叶、叶脉、

叶柄及枝条、茎部都可出现褐色坏死斑,病斑发展连接成坏死条斑,严重时全叶枯死或萎蔫脱落;卷叶型 叶片沿主脉或自边缘向内翻转,变硬、革质化,严重时每张小叶呈筒状。此外还有复合侵染,引致马铃薯发生条斑坏死。
病原 马铃薯x病毒(Potato virus X 简称PVX),在马铃薯上引起轻花叶症,有时产生斑驳或环斑。病毒粒体线形,长480一580nm,其寄主范围广,系统侵染的主要是茄科植物。病毒稀释限点100000一1000000倍,钝化温度68—75℃71畴体外存活期1年以上。马铃薯S病毒(Potato virus S 简称PVS),在马铃薯上引起轻度皱缩花叶或不显症。病毒粒体线形,长650nm,其寄主范围较窄,系统侵染的植物仅限于茄科的少数植物。病汁液稀释限点1—10倍,钝化温度55—60℃,体外存活期3—4天。马铃薯A病毒(Potato virus A简称PVA),在马铃薯上引起轻花叶或不显症。病毒粒体线形,长730nm,其寄主范围较窄,仅侵染茄科少数植物。病汁液稀释限点10倍,钝化温度44—52℃,体外存活期12—18小时。马铃薯Y病毒(Potato virus Y简称PVY),在马铃薯上引起严重花叶或坏死斑和坏死条斑。病毒粒体线形,长730nm,该病毒寄主范围较广,

可侵染茄科多种植物。病汁液稀释限点100一1000倍,钝化温度52—62℃,体外存活期1—2天。马铃薯卷叶病毒(Potat01eafr011virus简称PLrV),病毒粒体球状,直径25nm。该病毒寄主范围主要是茄科植物。在马铃薯上引起卷叶症,病毒稀释限点10000倍,钝化温度70℃,体外存活期12—24小时,2℃低温下存活4天。此外TMV也可侵染马铃薯。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以上几种病毒除PVX外,都可通过蚜虫及汁液摩擦传毒。田间管理条件差,蚜虫发生量大发病重。此外,25℃以上高温会降低寄主对病毒的抵抗力,也有利于传毒媒介蚜虫的繁殖、迁飞或传病,从而利于该病扩展,加重受害程度,故一般冷凉山区栽植的马铃薯发病轻。品种抗病性及栽培措施都会影响本病的发生程度。
病毒病的防治 :
病毒病是马铃薯主要病害之一,它可以导致植株生理代谢紊乱、活力降低,造成大量减产。随着病毒检测技术的发展,人们发现几乎所有马铃薯的品种都受到一种或几种病毒的侵染。病毒的繁殖是与植物体正常的代谢过程紧密相连。与昆虫、线虫、真菌和细菌为害不同,利用化学药剂防治是无效的。已知一些病毒抑制剂对植物体本身也是有害的,同时抑制剂不能治愈整个植株,当停止药剂使用时病毒又恢复先前的浓度。
利用化学药剂杀死传毒昆虫,可以减轻一些病毒的传播,然而一些病毒是借接触传毒或借蚜虫片刻刺吸(口针带毒)而传毒。这种病毒病害采用杀虫剂防治也是无效的,实践证明,根据蚜虫飞迁测报,采取早期割秧、收获种薯、躲避蚜虫传毒的留种效果较为显著。
现有自感病品种除去一种或数种病毒的方法有热处理及茎尖培养法。利用马铃薯实生种子(因病毒侵染不到实生种子里)生产无病毒种薯即实生种子——实生薯——留种的生物学疗法,在我国西南山区、内蒙古、黑龙江等地均有应用,效果显著。
(一)热处理及茎尖培养
热处理方法于50年代已证实可以钝化马铃薯卷叶病毒。块茎经35℃56天或36℃39天热处理可完全除去一些品种块茎中的卷叶病毒。近年来,采用变温方法处理,尤其是处理芽毒种薯。
(二)选用抗病、无病种薯
目前有一部分品种对某种病毒具有田间抗性。如卡它丁,对Y病毒、A病毒具有田间抗性,但国内主栽品种中尚无对病毒病具抗性的。目前一般都是选用茎尖组培后经病毒检测无病毒,在隔离条件下逐级繁殖的脱毒种薯作为生产用。此外,控制蚜虫和拔除病株也是生产中常用的方法。
(三)出苗前后及时防治蚜虫 尤其靠蚜虫进行非持久性传毒的条斑花叶病毒更要防好。使用药剂参见本文蚜虫防治法。   
(四)改进栽培措施。包括留种田远离茄科菜地;及早拔除病株;实行精耕细作,高垄栽培,及时培土;避免偏施过施氮肥,增施磷钾肥;注意中耕除草;控制秋水,严防大水漫灌。 
(五)发病初期喷洒抗毒丰(0.5%菇类蛋白多糖水剂)300倍液或20%病毒A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菌毒清水剂5。0倍液、1.5%植病灵K号乳剂1000倍液、15%病毒必克可湿性粉剂500一700倍液。
编辑:foodqa

 
分享:
关键词: 马铃薯 病毒 为害 防治
[ 网刊订阅 ]  [ 生产技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推荐生产技术
点击排行
 
 
Processed in 1.507 second(s), 243 queries, Memory 1.51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