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薯黑痣病主要是以浸染甘薯块根皮层的一种病害。发病初期薯块表皮形成淡褐色小斑点,然后逐渐扩大形成灰黑色和黑色不规则大病斑,并形成黑色霉层,严重时病部失水、皱缩失水形成大小不同的纵向龟裂,使甘薯失去商品性。虽然病斑不深入组织内部,但由于表皮病变部位的不断扩大,病包被表皮后,甘薯失去可食性及加工性,会严重影响产量和收益。
根据田间调查及分析,甘薯黑痣病主要由种薯、薯拐和土壤传播,在低洼地、粘土地和降水集中、偏多的年份发生严重。其在土壤中存活2-3年以上,也可以通过种薯种苗寄生传播。
甘薯黑痣病防治以防为主,当年收获后病区病薯及残留茎叶清除出地,实行3年以上轮作;在采取选用无病种薯培育无病壮苗等预防的同时,在育苗前用0.2%的多菌灵或托布津有效浓度的药液,对种薯浸泡、喷洒,防止种薯种苗带病,在发病地块起垄时每亩用1千克多菌灵或托布津对水5千克,细沙施于垄内进行土壤灭菌,也可以在栽插时随浇水灌入0.2%有效浓度的多菌灵或托布津有效浓度的药液每株250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