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外界气温降低,闭棚时间增长,很多菜农在给蔬菜浇水后,接着就打开放风口,以此来降低棚内湿度。“最近,天气一直不好,棚内灰霉病开始发生了。这不,为了能赶紧放风排湿,我早早地就放风了,要不灰霉病会越来越厉害。”记者在寿光市孙家集街道钓鱼台村采访时,刚浇完水的孙师傅如是说。
确实,这种方法能降低棚内湿度,但作用不是很明显,而其弊端却不容忽视:浇水后,棚内地温多呈现为降低的势头,若在浇水后接着放风,使得棚内气温下降,不利于地温的上升,根系长时间处于地温较低的环境下就容易出现根系生长瘦弱或者伤根的情况,进而吸收肥水的能力降低,蔬菜生长发育严重受阻。
因此,记者建议菜农在浇水后首先要以提温为主,以此来提高地温,促进根系生长,然后再进行放风排湿。这样做不仅可以利于地温的提升,还可以大大减少棚内湿度,有利于棚内湿气的排出。并且,温度较低的情况下空气相对含水量大,此时通风也很难有效降低棚内湿度,因此在刚浇完水后不应立即通风。一般情况下,像茄果类蔬菜,在浇水后棚内温度达到30—32℃时放风最好,因那时棚内土壤和空气温度都提起来了,棚内温度高了,相对湿度自然就会小了,如果在此时放风的话,很快就把水蒸气排出去。而由于提前把地温提起来了,放风后,根系也得到了正常生长所需的温度,这样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