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伙伴网服务号
当前位置: 首页 » 生产技术 » 种植技术 » 粮油 » 正文

利用药剂防治早稻旱育秧易发病害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3-08-07
核心提示:早稻旱育秧期间气温波动大,寒潮活动频繁,这种多变的天气不利于旱育秧的出苗和生长。早稻旱育秧苗床的田间环境,与水育方式相比容易发生多种不同于水育秧的苗床病害。
       早稻旱育秧期间气温波动大,寒潮活动频繁,这种多变的天气不利于旱育秧的出苗和生长。早稻旱育秧苗床的田间环境,与水育方式相比容易发生多种不同于水育秧的苗床病害。因此,一定要加强早稻旱育秧苗期病害的识别与防治工作。

一、苗叶瘟

在旱育秧条件下,由于地膜覆盖,膜内温度较高,湿度也适合稻瘟病的发生;旱育秧床土肥沃,一般为酸性土,会加重其危害;秧苗生长在无水层的土壤中,降低了对水溶性硅酸盐类的吸收能力,表皮细胞内硅酸积累少,抗性差,病菌易侵入;旱育秧苗生长嫩绿,也易遭稻瘟病侵害。基于以上原因,旱育秧一般容易发生苗叶瘟,在推广旱育秧时,一定要抓好种子处理。可采用0.5-1%的石灰水浸种杀菌。若用强氯精消毒种子,一般采用300倍液,把用清水浸12小时的种子洗净捞起,倒入溶液中浸12小时。发生苗叶瘟后可揭开地膜,每亩用20%三环唑可湿性粉剂50-75克均匀喷雾,能有效地控制危害。

二、黄(白)化病

发病初期秧苗叶片薄,叶色淡,嫩黄色,新根少,新出叶叶色更淡,重者呈现白色,出叶缓慢。其原因有二:一是旱育秧苗在揭膜后,遇上较长时间的低温,使叶绿体解体,容易出现黄(白)化现象。二是在旱育条件下,由于缺素,特别是缺铁,会使叶绿素形成不足,发生黄(白)化病。低温引起的黄(白)化病,当温度回升后,秧苗可缓慢恢复绿色。旱育绿1号和旱育绿3号对该病的防治效果很好。叶面喷施旱育绿1号600-800倍液,2-3天后秧苗转绿。喷施硫酸亚铁也有一定效果。

三、黄梢僵苗病

因苗床过度干旱或培肥不匀而引发此病。其症状是秧苗老叶叶尖先黄并向叶基扩展,且黄色鲜明略带有橘红色,新叶出生缓慢但颜色正常,秧苗僵而不发,一般不死苗,但易转而发生立枯病。防治该病,关键是注意培肥,发病后及时浇水,并加适量敌克松,以预防立枯病的发生。

四、立枯病

该病是由真菌引起的侵染性病害,可使幼芽和幼根变褐、扭曲、腐烂;二三叶期病苗根暗白,出现断续黄褐色坏死,茎基部变褐,软化腐烂,叶尖停止吐水,随后心叶萎垂卷缩,全株黄褐枯死,或全株迅速青枯。病秧基部多长有白色、粉红色或灰黑色霉状物;常成簇、成块发生,有明显的发病中心;一般分青枯、黄枯两种类型。在秧苗两叶期,要经常检查叶尖有无吐水现象,若发现叶尖上无露水时,是立枯病发生的先兆,应立即用敌克松防治。每亩用65%敌克松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叶面喷雾。配药时应先加少量水调成糊状,再加水稀释,使药剂充分溶解,并注意使用敌克松时不与碱性农药混用。

编辑:foodqa

 
分享:
[ 网刊订阅 ]  [ 生产技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推荐生产技术
点击排行
 
 
Processed in 0.214 second(s), 39 queries, Memory 0.98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