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伙伴网服务号
当前位置: 首页 » 生产技术 » 种植技术 » 粮油 » 正文

水稻灌浆期注意预防生理性青枯死苗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3-12-17
核心提示:近年来水稻生理性青枯死苗在本地稻麦连作区时有发生,集中发生在水稻灌浆期,对产量和品质影响大。由于今年水稻生长前期出现连续低温阴雨天气,搁田效果不理想,水稻生育进程有所推迟,后期遇低温冷害引起生理性青枯的可能性大,生产上应引起重视。

近年来水稻生理性青枯死苗在本地稻麦连作区时有发生,集中发生在水稻灌浆期,对产量和品质影响大。由于今年水稻生长前期出现连续低温阴雨天气,搁田效果不理想,水稻生育进程有所推迟,后期遇低温冷害引起生理性青枯的可能性大,生产上应引起重视。

发生情况

发病症状 灌浆期突然失水青枯的稻株,叶片内卷萎蔫,青灰色,无病斑;茎基部干瘪收缩,植株倒伏;谷壳青灰色,成秕谷;根系发黄或变黑。常在1~2天内突然大面积发生。青枯死苗为整穴突然死亡,在田间呈片状发生,区别于害虫危害的单茎蘖黄枯,区别于病理性病害的渐进式死亡。病株灌浆时间缩短,提前成熟,结实率和千粒重显著下降。

发生特点 多在9月下旬至10月上旬发生,表现为急性型、突发性。遇气温骤变易发病,表现症状后难以恢复。症状及损失程度根据发生早迟有轻重之分,一般发病越早损失越大。不同水稻品种发病程度有差异,通常大穗型品种及易倒伏的品种发生较重。

发病原因

1. 稻麦长期连作,耕作层浅,土壤透气性差,保肥保水能力下降,对水稻生长不利。

2. 施肥不平衡。有机肥投入量逐年减少,钾肥用量不足,氮肥用量偏高,使土壤供肥能力下降,水稻植株早衰。

3. 直播种稻、长期深水灌溉、搁田不到位,导致水稻根系分布浅,易受外部环境影响,在穗期遇气温急剧变化根系吸水能力差,发生生理性青枯。

4. 气温剧变是直接诱因。水稻是喜温植物,粳稻灌浆适宜温度为20~28℃。9月下旬至10月上旬为灌浆期,这一阶段气温变化大,最低温度可降至13℃以下。在低温条件下水稻抗逆性下降,阴雨天过后天气骤晴,气温骤升,地上部蒸腾作用加快,引起生理性失水,导致稻株突然青枯死亡。例如,2010年9月22日本地气温骤降,降幅达15℃,连续6天低温阴雨,导致全县近2万亩水稻发生生理性青枯。

防治对策

水稻生理性青枯发生后没有有效措施可以补救,生产上应采取适当的防范措施,延缓稻株早衰,提高产量,改善米质。

1. 加强水浆管理。在水稻生长前期搁好田,促进根系下扎。避免长期深水灌溉,抽穗后坚持间歇灌溉(灌水2~3天后自然落干露田2~3天),清水硬板,以水调气促根,增强根系活力,干湿交替养老稻。水稻生长后期断水不能过早,收割前7~10天上一次跑马水后断水。

2. 合理运筹肥料。通过增施有机肥、平衡施肥等措施,改变偏施氮肥的状况,做到降氮增磷钾添微肥,后期喷施叶面肥,以维持根系活力,增强稻株抗逆能力。

3. 如遇低温寒潮,气温在17.5℃以下、温差在10℃以上的天气变化时,田间要提前建立水层,待天气转好后排水。尤其是低洼田必须做好此项工作,才能以水调温,保持根系活力,减轻生理性青枯死苗。

编辑:foodqa

 
分享:
[ 网刊订阅 ]  [ 生产技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推荐生产技术
点击排行
 
 
Processed in 0.026 second(s), 14 queries, Memory 0.89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