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伙伴网服务号
当前位置: 首页 » 生产技术 » 种植技术 » 粮油 » 正文

稻田不可圈死水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6-06-21
  由于近几年水资源日趋紧张,稻农惜水心切,有的则错误认为经常灌水会降低水温,影响水稻正常生长,因此就圈死水(在水稻中后期长期保水,不灌不排)。认为这样既可以保证水分供应,又可提高水温。

  这样做的结果正相反,水稻不是倒伏就是感病,不仅产量上不去,水稻品质也大大降低。

  原因是:水稻需水包括生理需水和生态需水两部分。生理需水是维持其生理活动和保持体内水分平衡,即光合作用、叶面蒸腾所需水分;生态需水是指用于调整水稻生态条件所需水分,如用水调节土壤中的肥、气和田间小气候,低温时用水保温,高温时用水降温。

  而长时间圈水违背了水稻生长发育对环境的客观要求,存在以下种种弊端。

  1.圈死水导致田内水温升高,易造成水稻徒长,根冠比失调,使水稻植株过于繁茂。而生理组织幼嫩,易诱发纹枯病、稻曲病和二化螟、稻蝗、稻纵卷叶螟等病虫害。同时水稻根系易早衰,易产生倒伏,造成减产降低品质。

  2.氧气在水中的溶解度与水温成反比。水温升高,水中含氧量则降低;水温高,稻田微生物活跃,呼吸增强,也要消耗一定的氧气,最终导致水稻根际缺氧,有毒的还原性物质增多 (如亚铁离子、硫化氢等)。根际缺氧而产生无氧呼吸,产生醇类、沼气、有机酸等,反过来这些物质对水稻根系又具有毒害作用,使水稻根系变黑、腐烂。吸收能力大大降低,地上部分的养分供应受到限制,导致水稻生长柔弱。甚至早衰、倒伏。

  3.稻田水温高,水稻本身的呼吸作用增强,大量消耗体内有机养分,不利于干物质的积累和输送,因而降低水稻产量。

  水稻原产于沼泽地带,适宜在浅湿干交替的环境下生长,“水稻就得水泡”的认识是错误的。水稻的正确灌水方法应该是:浅灌水,串灌水,晚断水,即浅水分蘖(3.5厘米),苗够晒田(晒5—7天不等,以土壤表面出现“鸡爪纹”、白根上返、稻叶上冲、叶色变淡为标准),浅水扬花(3.3—5.0厘米),浅、湿、干交替灌浆,收获前7~10天断水。灌水时要求田格内各角落水都要流动,不留死角,水稻生育中后期,营养体增大,生殖器官形成,根系对氧气的反应更敏感,加上此时正值高温季节;稻田更不能圈死水。
 
分享:
[ 网刊订阅 ]  [ 生产技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推荐生产技术
点击排行
 
 
Processed in 0.029 second(s), 14 queries, Memory 0.89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