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伙伴网服务号
当前位置: 首页 » 生产技术 » 种植技术 » 粮油 » 正文

稻赤枯病的发生及防治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6-06-26
 一、发病症状

    稻赤枯病是一种生理病害,俗称铁锈病,主要是由于土壤条件不良,通透气不好或缺乏某种元素造成水稻生理功能失调引起。稻赤枯病一般在水稻分蘖期开始发病,以后逐渐加重,至抽穗期表现最为严重。发病期表现植株矮化,叶片暗绿,呈青铜色。分蘖期以后,中下部叶片从尖端出现褐色斑点,并从叶尖沿叶缘向下出现焦枯,到分蘖盛期,叶片上出现碎状褐点,斑点扩大组织坏死枯黄,逐渐向下发展。老叶软弱下披,心叶挺直,茎易断倒伏,重病株根系发育不良,呈褐色,有黑根,及至腐烂,叶片干枯。但新叶往往保持绿色。

    二、发病条件

    (一)主要是地瘦、耕层浅常缺水,干湿频繁交替,使钾在土壤晶格中被固定,故诱赤枯病的发生。

    (二)氮、磷、钾比例失调,氮肥偏多,偏施氮肥轻磷、钾肥,造成氮肥偏高,使氮、磷、钾比例失调,生长前期未封行,田面裸露,加之干旱,蒸发渗漏,水层下降每天达1厘米以上,加之井水频繁灌溉,根际冷凉。水稻施肥提倡,前重、中控、后补的原则。而生产中往往是前重,中控后不补。有的只施底肥、蘖肥。蘖肥施过多过晚,不施穗肥,后期任其发展。造成发病。

    (三)水稻缺钾是在分蘖盛期,与水稻氮肥过多时期相同。此时温度逐渐增高,土壤中氮也逐渐释放出来,而缺钾造成减产最大时期,就是幼穗形成期,水稻易发生缺氮期相同,即施穗肥期,多数农户施穗肥只施氮肥,不施钾肥,所以在生产中施钾肥应以底肥为主,适施穗肥,以免造成缺钾发病。

    (四)在氮、磷、钾比例失调的情况下,前期生长过旺,往往伴有赤枯病,稻瘟病、褐条病、急性胡麻斑病发生。均为施肥比例不当诱发此病所致。

    三、防治方法

    (一)实施节水灌溉,增施磷、氮、锌、硅。浅、湿、干交替灌水,以提高地温,增进通气,保证根系健康生长。

    (二)已发生缺钾赤枯稻田,应立即排水,追施氮、钾肥,并且氮、钾比例为10:3其中钾肥为10公斤/亩,待稻苗长出新根后再上水,以提高根系吸肥能力,减轻病情,减少损失。

    (三)发生赤枯缺钾型赤枯病的田块,要施用草木灰作底肥,或亩用10—20公斤硫酸钾或氯化钾作基肥或田面肥。
 
分享:
[ 网刊订阅 ]  [ 生产技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推荐生产技术
点击排行
 
 
Processed in 0.015 second(s), 15 queries, Memory 0.88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