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伙伴网服务号
当前位置: 首页 » 生产技术 » 种植技术 » 粮油 » 正文

双季稻高产配套栽培技术(水稻)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5-05-17
我国南北稻区生态条件不一,单季稻、双季稻抛秧高产技术都要因地制宜地应用。总的技术要求是:选好优质高产品种;育足齐整健壮苗,抛足基本苗,促进早发控苗蜂,提高成穗攻重穗。
  (一)双季稻优质品种(组合)搭配模式的筛选及示范
  1997年,通过9种优质高产兼顾早晚稻品种(组合)搭配模式对比试验结果,筛选出优质早籼嘉早935,搭配特早熟晚粳丙93-390,翻秋早杂交稻k优402和早籼嘉早935等3种(组合)搭配 模式,每公顷产量超15吨粮,分别为16.08吨、15.52吨和15.30吨,每公顷比双季手栽稻对照增收3670.5元、1864.5元和1519.5元,实现了双季优质品种(组合)搭配高产高效目标。其主要原因是选用了优质高产兼顾的早籼嘉早935,并采用相应配套栽培技术。
  1998年,对1997年每公顷超15吨粮的3种品种(组合)搭配模式,建立了高产示范方和攻关田。结果49.23公顷示范方,每公顷平均产量14.74吨,比同等管理条件下的手栽对照田平均增产4.17吨。其中2.42公顷攻关田,经专家双季同田验收结果,每公顷平均产量达16.12吨,比手栽对照田增产13.91%。产量构成因素:早稻平均有效穗483.6穗每平方米,每穗实粒75.9粒,结实率75%,千粒重24.77克;晚稻平均有效穗477.6穗每平方米,每穗实粒64.9粒,结实率85.4%,千粒重26.05克。另外,统计表明,每公顷抛秧田比手栽对照田可节省秧田60%~70%,因此可增加早、晚稻播种面积而增加产量;每公顷节省用种量30~45千克,节省用工45~60个。由于节本增产,每公顷纯收入增加1995~3868.5元,增值幅度达21.6%~41.5%,受到稻区农民,尤其是种稻承包大户的欢迎。
  (二)抛秧配套栽培技术
  1.选用优质高产兼顾型品种(组合) 各点早稻选用嘉早935,嘉育948,中丝2号;晚稻选用丙93-390,两94-54,浙95-133,丙97-408,翻秋种植的k优402和嘉早935。这些品种(组合)进行早、晚稻双季搭配,除了产量高、熟期适宜之外,抗性较好,米质较优。至于其他地区,目前生产上用的优质早稻品种均可采用,晚季则应选择品质优、熟期早、抗性好的当地审定品种。
  2.根据早晚稻搭配品种(组合)的适宜接茬期,决定播、抛日期 从双季高产出发,要求早稻在7月22~23日成熟,以便7月25日左右抛栽晚稻。为此,把早稻播种期安排在3月底前后,抛秧期在4月19~24日,秧龄20~25天。由于 1998年早稻成熟期较预期提早3~7天,7月15~21日均已成熟,这不仅使早稻收割后有较充裕时间进行精细耕整和除草,而且晚稻由于提前抛秧种植而缩短秧龄,提高了秧苗素质。当然各地实际安排播抛期时,还要考虑常年气候变化规律。
  3.重视培育早、晚稻龄短质好的秧苗 种子在前处理中,用1.05比重的泥水或盐水精选出饱满谷粒,并实行统一催芽,使发芽率达到95%以上,为高成苗率打好基础。塑盘播种量按秧龄来定,早稻平均穴播、3粒芽谷,杂交稻2粒芽谷,粳稻3粒芽谷。早、晚稻塑盘秧采用湿播旱育方式,早稻搭拱架覆塑膜保温,晚稻多用麦秆、稻草或遮阳网搭架覆盖,避免高温强照或阵雨冲刷,使出苗整齐,成苗率达到90%以上。秧龄,绿肥田早稻掌握在25天,春粮田30天,晚季特早熟晚晚粳、翻秋种植的早籼和早杂25~30天。秧田水分管理:幼苗期做到保湿出苗,3叶期开始排干秧沟水,以旱育为主,苗叶不卷不灌水上秧板。机抛秧苗叶龄为3.5~4.5叶,苗高12~15厘米,易于抛撒操作,且立苗生长良好。
  4.抛秧本田平整、泥糊、无杂草 抛秧田现耕现耖,平整泥土后按3~4米(手抛)和6~8米(机抛)宽起沟做畦,清除杂草残茬,耥平,保持泥土软糊无水层,以利于带土坨的秧苗根系入土1~2厘米深,以减少斜躺苗率,促使扎根和早分蘖。
    为了减少早稻脱落谷粒在晚稻抛秧田内发芽生长的数量,采取了在早稻收割后深翻灭茬埋谷,并灌水浸泡2天,利用高温烫死田面谷芽,然后在浅水状态下进行耙耖的措施,减少了籼粳混杂。对于发生倒伏的个别早稻抛秧田,采取人工收割方法,并把脱粒后的稻草搬出田外,减少了残谷在田面发芽长苗。
  5.把握好苗、穗动态发展数量关 一般绿肥田或闲冬田早稻,每平方米抛栽52.5~60丛为宜,以每丛平均3株苗计算,需匀抛、抛足157.5~180株基本苗;春粮田早稻和晚稻抛60~67.5丛,180~195株基本苗。在肥水合理运筹配合下,茎蘖数最高达到每平方米600株左右,成穗率75%~80%,有效穗达450穗上下。
  6.合理运筹肥料,形成前期早发,中期稳长,后期不早衰的“早发缓降”群体发展态势 抛秧稻分蘖节位低,在示范、攻关田土壤肥力水平较高,基肥又较充足的情况下,容易早发。若分蘖盛期肥水过头,会出现前期群体过大,中期群体质量差,后期成穗率低,穗型小,易发生根倒现象。因此,各点都适当控制了分蘖盛期的氮肥施用量。在每公顷施氮素总量150~180千克的情况下,施有机肥7.5吨作基肥,碳酸氢铵和过磷酸钙各375千克、氯化钾75千克作面肥;抛秧后4~7天,每公顷施尿素113~150千克和氯化钾75~120千克作追肥,并拌人100克丁苄,促早发和除杂草结合;为了防止早衰,提高成穗率和增粒增重,绿肥田早稻在5月25~30日,春粮田在6月上旬末,晚粳糯稻在8月下旬,每平方米施尿素和氯化钾各45~75千克作保花肥。有的点在始穗期喷施“粒粒饱”生长调花剂,起到减少包颈穗,提早齐穗和增加粒重的明显效果。
  7.搞好水浆管理,协调生长发育,达到健根防倒效果 在抛秧后3~5天内,畦面不上水,促使早扎根立苗,遇晴天保持满沟水并开好“平水缺”,防止大雨造成田面积水引起苗株漂移。立苗后灌浅水促蘖,当茎蘖数达到预期穗数80%时搁田并加深排水沟,搁到田面出现细裂缝为止,控制无效分蘖的发生。稻株进人中后生育阶段,在倒二叶露尖时,结合施用保花肥和防治病虫害要建立浅水层,其余时段均采取干湿交替的灌水方法,促进根系深扎和保持株间适宜温湿度,以延缓根系衰老进程,实现增粒增重增产。
  8.防治病、虫、草、鼠,使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 播种前2~3天,在秧田四周撒放4.5%氯敌鼠钠盐药饵诱杀老鼠,减少其对芽谷的危害。针对抛秧稻群体较大,以病虫预报为依据,选择对口农药,及时肪治螟虫、飞虱、纵卷叶虫,蚜虫(密穗型晚粳稻易发生危害)和纹枯病。由于实行“浅、露、湿”的灌溉方法,对扎根立苗和早发有利,但易引发两次杂草出生高峰。因此,抛秧后5~7天,每公顷用35%丁苄或38%的抛秧一次净可湿性粉剂1.5千克,拌尿素撒施,雕后田面保持水层4~5天(当时由于稻苗较小,不用绿草隆、稻草畏、精克草星等除草剂,以免产生药害),抛后15天左右,排干水后,每公顷用50%杀稗王可湿性粉剂375克,加10%苄黄隆可湿性粉剂225克,加水560升均匀喷杀,第二天覆浅水,以控制杂草生长。
 
分享:
[ 网刊订阅 ]  [ 生产技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推荐生产技术
点击排行
 
 
Processed in 0.011 second(s), 12 queries, Memory 0.89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