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伙伴网服务号
当前位置: 首页 » 生产技术 » 种植技术 » 粮油 » 正文

水稻虫害--三化螟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5-05-17

三化螟(钻心虫)
  三化螟属鳞翅日,螟蛾科,广泛分布于长江流域以南稻区,特别是沿江、沿海平原地区受害严重。它食性单一,专食水稻,以幼虫蛀茎为害,分蘖期形成枯心,孕穗至抽穗期,形成枯孕穗和白穗,转株为害还形成虫伤株。“枯心苗”及“白穗”是其为害后稻株主要症状。
 
  [识别]
  成虫:体长9~13毫米,翅展23~28毫米。雌蛾前翅为近三角形,淡黄白色,翅中央有一明显黑点,腹部末端有一丛黄褐色茸毛;雄蛾前翅淡灰褐色,翅中央有一较小的黑点,由翅顶角斜向中央有一条暗褐色斜纹。
  卵:长椭圆形,密集成块,每块几十至一百多粒,卵块上覆盖着褐色绒毛,像半粒发霉的大豆。
  幼虫:4~5龄。初孵时灰黑色,胸腹部交接处有一白色环。老熟时长14~21毫米,头淡黄褐色,身体淡黄绿色或黄白色,从3龄起,背中线清晰可见。腹足较退化。
  蛹:黄绿色,羽化前金黄色(雌)或银灰色(雄),雄蛹后足伸达第七腹节或稍超过,雌蛹后足伸达第六腹节。
  三化螟因在江浙一带每年发生3代而得名,但在广东等地可发生5代。以老熟幼虫在稻桩内越冬,春季气温达16℃时,化蛹羽化飞往稻田产卵。在安徽每年发生3~4代,各代幼虫发生期和为害情况大致为:第一代在6月上中旬,为害早稻和早中稻造成枯心;第二代在7月份为害单季晚稻和迟中稻造成枯心,为害早稻和早中稻造成白穗;第三代在8月上中旬至9月上旬为害双季晚稻造成枯心,为害迟中稻和单季晚稻造成白穗;第四代在9、10月份,为害双季晚稻造成白穗。
  螟蛾夜晚活动,趋光性强,特别在闷热无月光的黑夜会大量扑灯,产卵具有趋嫩绿习性,水稻处于分蘖期或孕穗期,或施氮肥多,长相嫩绿的稻田,卵块密度高。刚孵出的幼虫称蚁螟,从孵化到钻入稻茎内需30~50分钟。蚁螟蛀入稻茎的难易及存活率与水稻生育期有密切的关系:水稻分蘖期,稻株柔嫩,蚁螟很易从近水面的茎基部蛀入,还有,孕穗期稻穗外只有1层叶鞘;孕穗末期,当剑叶叶鞘裂开,露出稻穗时,蚁螟极易侵入,其他生育期蚁螟蛀入率很低。因此,分蘖期和孕穗至破口露穗期这两个生育期,是水稻受螟害的“危险生育期”。
被害的稻株,多为1株1头幼虫,每头幼虫多转株1~3次,以3、4龄幼虫为盛。幼虫一般4或5龄,老熟后在稻茎内下移至基部化蛹。
  就栽培制度而言,纯双季稻区比多种稻混栽区螟害发生重;而在栽培技术上,基肥足,水稻健壮,抽穗迅速、整齐的稻田螟害轻;追肥过迟和偏施氮肥,水稻徒长,螟害重。
春季,在越冬幼虫化蛹期间,如经常阴雨,稻桩内幼虫因窒息或冈微生物寄生而大量死亡。温度24~29℃、相对湿度90%以上,有利于蚁螟的孵化和侵入为害,超过40℃,蚁螟大量死亡,相对湿度60%以下,蚁螟不能孵化。

  [防治]
  (1)农业防治技术 ①齐泥割稻、锄劈或拾毁冬作田的外露稻桩;②春耕灌水,淹没稻桩10天;③选择螟害轻的稻田或旱地作绿肥留种田;④减少水稻混栽,选用良种,调整播期,使水稻“危险生育期”避开蚁螟孵化盛期;⑤提高种子纯度,合理施肥和水浆管理。
(2)化学药剂防治 ①防治“枯心”:每亩有卵块或枯心团超过120个的田块,可防治1~2次;60个以下可挑治枯心团。防治1次,应在蚁螟孵化盛期用药;防治2次,在孵化始盛期开始,5~7天再施药1次。②防治“白穗”:在蚁螟盛孵期内,破口期是防治白穗的最好时期。破口5%~10%时,施药1次,若虫量大,再增加1~2次施药,间隔5天。③常用药剂:可用3.6%杀虫单颗粒剂,每亩4千克撒施;或用20%
  (2)喷磷乳油,每亩100毫升,加水75千克喷雾;或用50%杀螟松乳油,每亩100毫升,加水75千克喷雾。
  (3)生物防治技术 三化螟的天敌种类很多,寄生性的有稻螟赤眼蜂、黑卵蜂和啮小蜂等,捕食性天敌有蜘蛛、青蛙、隐翅虫等。病原微生物如白僵菌等是早春引起幼虫死亡的重要因子。对这些天敌,都应实施保护利用,还可使用生物农药bt、白僵菌等。 

 
分享:
[ 网刊订阅 ]  [ 生产技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推荐生产技术
点击排行
 
 
Processed in 4.535 second(s), 720 queries, Memory 3.19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