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伙伴网服务号
当前位置: 首页 » 生产技术 » 种植技术 » 粮油 » 正文

小麦叶枯病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5-05-17
麦叶枯病
[分布与为害]陕西、甘肃、青海、河南以及长江中、下游各冬春麦区都有不同程度发生。引起小麦叶枯病的病害有10余种,其中重要的有由雪腐镰孢菌[fusarium nivale(fe.)ces]引起的雪腐叶枯,小麦德氏霉菌[drechsler tritici-repentis (di)Shoemaker=helminthosporium tritici-vulgaris Nis.]引起的黄斑叶枯,小麦壳针孢菌(Septoria nodorum berk)引起的针孢叶枯,交链孢菌(alternaria sp.)引起的交孢叶枯等。严重发生时叶片黄枯,不能正常灌浆结实,千粒重下降。
[症状]由于病原菌种类不同,表现症状也各不相同,差异十分明显。
雪腐叶枯 叶上病斑较大,暗绿色,水浸状,近圆形或椭圆形,发生在叶片边缘的多为半圆形。病斑中央黄白色,常有不明显的轮纹和粉色霉层,即病菌的菌丝和分生孢子。气候潮湿或早上露水未干时病斑边缘常生出白色呈辐射状菌丝层。后期病叶枯死。在穗上引起小穗轴变褐色腐烂,形成赤霉病。
黄斑叶枯   叶上病斑大小次于雪腐叶枯病,黄褐色,椭圆形或纺锤形,病斑中部黑褐色,上有不明显同心轮纹和黑色霉层,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边缘有黄色晕圈。后期病斑愈合,叶片枯死。
针孢叶枯    叶片的叶脉间最初出现淡绿色至黄色病斑,长椭圆形、梭形,后扩大至不规则形,呈淡褐色至红褐色大斑块,病斑上密生黑色小点,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后期叶片呈枯白色,提早枯死。病菌侵染穗部时,颖壳上产生深褐色斑点,后变枯白色,病斑上也生小黑点,引起颖枯病。
交孢叶枯  叶上病斑小型、卵圆形、梭形、不规则形,初期淡黄色,后变黄褐色。气候潮湿时病斑上生浓厚黑色霉层,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病斑愈合后,叶片枯死。
[发病规律]病原菌以菌丝或分生孢子器在病株残体上或在种子上越夏、越冬。第二年春季环境条件适宜时,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进行初侵染。病菌在种子上越夏时,秋季初次侵染麦苗,以菌丝体在病株上越冬。病株上产生分生孢子,进行传播再侵染。叶枯病菌喜低温、高湿气候,温湿度不仅影响分生孢子萌发、侵入和发病潜育期,也对孢子传播有一定影响。如夜间温度在8~10℃以上,有小雨时,传播较快,容易发生和流行。偏施氮肥,植株茂密,通风透光不良,麦田发病重。一般高秆晚熟品种较矮秆早熟品种抗病。春性品种较冬性品种发病重。
[防治方法]
    1.农业措施加强栽培管理,合理密植,施足基肥,追施氮素肥料不可过多过晚。
    2.药剂防治在小麦扬花至灌浆期用25%敌力脱乳油,每666.7平方米用33~40毫升,加水60~70千克喷雾。或用80%多菌灵超微粉剂,每666.7平方米用50克,加水60~70千克喷雾。或用25%敌力脱乳油20毫升加80%多菌灵超微粉剂25克复配剂,加水60~70千克喷雾,兼治赤霉病。或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每666.7平方米用50~100克,加水60~70千克喷雾,兼治锈病、白粉病。或用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每666.7平方米用200克,加水60~70千克喷雾,兼治赤霉病。或用70%甲基托布可湿性粉剂,每666.7平方米用50~75克,加水60~70千克喷雾。
 
分享:
[ 网刊订阅 ]  [ 生产技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推荐生产技术
点击排行
 
 
Processed in 6.364 second(s), 1044 queries, Memory 4.2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