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伙伴网服务号
当前位置: 首页 » 生产技术 » 种植技术 » 病虫害.农药 » 正文

荔枝蝽的识别和防治技术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8-03-24
核心提示:荔枝蝽(Tessartoma papillosa Drury)属于半翅目,蝽科。又名荔枝椿象,俗称石背、臭屁虫。是龙眼产区的重要害虫,分布于我国 福建、台湾、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等省(自治区)以及南亚、东南亚各国。为害荔枝、龙眼甚烈。成虫和若虫吸食荔枝、龙眼的嫩芽、嫩梢、花穗和

    荔枝蝽(Tessartoma  papillosa  Drury)属于半翅目,蝽科。又名荔枝椿象,俗称石背、臭屁虫。是龙眼产区的重要害虫,分布于我国 福建、台湾、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等省(自治区)以及南亚、东南亚各国。为害荔枝、龙眼甚烈。成虫和若虫吸食荔枝、龙眼的嫩芽、嫩梢、花穗和幼果汁液, 引致落花、落果,常造成果品减产。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24-28毫米,盾形、黄褐色,胸部的腹面被白色蜡粉。触角4节,黑褐色。 前胸向前下方倾斜;臭腺开口于后胸侧板近前方处。腹部背面红色,雌虫腹部第七节腹面中央有一纵缝而分成两片,应用这一特征可以鉴别雌雄。卵:近圆球形,径 长2.5-2.7毫米,初产时淡绿色,少数淡黄色,近孵化时紫红色,常14粒相聚成块。

    若虫:共5龄,长约5毫米,椭圆形;体色自红至深蓝 色,腹部中央及外缘深蓝色。若虫臭腺开口于腹部背面。2-5龄体呈长方形。第二龄体长约8毫米,橙红色;头部、触角及前胸户角、腹部背面外缘为深蓝色,腹 部背面有深蓝纹两条,自末节中央分别向外斜向前方。后胸背板外缘伸长达体侧。第三龄体长10-12毫米,色泽略同第二龄,后胸外缘为中胸及腹部第一节外缘 所包围。第四龄体长14-16毫米,色泽同前,中胸背板两侧翅芽明显,其长度伸达后胸后缘。第五龄体长18-20毫米,色泽略浅,中胸背面两侧翅芽伸达第 三腹节中间。第一腹节甚退化。将羽化时,全体被白色蜡粉。

    生活习性    福建和广东、广西一年发生一代,以性未成熟的成虫越冬。越冬期成虫有群 集性,多在寄主的避风、向阳和较稠密的树冠叶丛中越冬,也有在果园附近房屋的屋顶瓦片内越冬。越冬期间,如有温度回升至15℃以上时仍活动取食;当温度在 10℃以下时,多不活动,亦不起飞,突然振动树枝,即行堕落,是人工捕杀适期。翌年3月上旬气温达16℃左右时,越冬成虫开始活动为害,在荔枝、龙眼嫩梢 或花穗上取食,待性成熟后开始交尾交卵,每次产卵14粒,排列成块。一雌产卵5-10块,最多达17块。卵多产于叶背,约占80%,叶面占15%,花穗占 5%,此外,还有少数卵产在梢枝、树干以及树体以外的其他场所。对一株树冠而言,多数产卵在树冠的下层。成虫产卵期自3月中旬至10月上旬,以4、5月为 产卵盛期,卵期长短与温度有关:平均气温18℃左右时,卵期20-25天,温度20℃时为20.1天;25℃时为12.6天;27℃时为9.5天;30℃ 时为7.8天。

    若虫于4月上旬开始孵化,第1龄若虫期平均21天,2龄8天,3龄10天,4龄17天,5龄26天,共经过82天即羽化为成 虫,但最长经过116天,最短58天,5-7月间若虫大量发生数量最多。初孵若虫群集卵壳附近,经数小时后开始分散开来,若虫喜栖息于枝条的顶端,在花果 枝上刺吸为害,吸取嫩枝、嫩芽、花穗、幼果的汁液。常引至严重的落花落果。遇风雨则逃避叶背,受惊扰时射出臭液以自卫,或即行下坠,掉落地上的若虫,不久 又可飞回树上。3龄以上若虫抗药性增强,5龄时最强。6月间始见新成虫出现,7月中旬羽化成虫最多。旧成虫于6月份后陆续死亡,成虫寿命203-371 天,平均311天,成虫喜在嫩梢、花穗和果穗上吸食,在龙眼、荔枝园中以多花果、多嫩梢的树上发生最多。从第五龄若虫至新成虫这段期间,大量取食,积累脂 肪,准备越冬,抗药性强。春季恢复活动后的成虫,经过生殖发育,代谢旺盛,脂肪消耗,自然抗药性下降,这时是化学防治的适机。

    防治方法

    ① 药剂防治。3月间越冬成虫在新梢上活动交尾时喷药一次,至4、5月低龄若虫发生盛期再喷1-2次,喷射敌百虫800-1000倍液效果甚好,或用20%杀 灭菊酯2000-8000倍液。一般要求喷药液量致滴水7.5-10千克,大面积连片荔枝、龙眼地区,可用飞机施药(敌百虫20倍液,每667平方米2- 2.5千克)。

    ②生物防治。荔蝽天敌有寄生于卵的平腹小蜂(Anastatus  sp.),荔蝽卵跳小蜂 (Ooencyrtus  cotbetti  Ferr.)、马来黄腹卵小蜂(O.  malayensis  Ferr.)和黄足小蜂 (O.  crionotoe  Ferr.),以及荔蝽菌、螳螂、鸟类等,都应加以保护和利用,利用平腹小蜂防治荔枝蝽,在广东省已推广应用,福建省也已试 验示范,在早春引入或繁殖积累足量的平腹小蜂,在荔蝽产卵初期开始放蜂,以后每隔10天放1次,共放3次,一般每次每株放500头雌蜂,当荔蝽密度大时, 选用敌百虫液喷射,压低虫口密度后,再行放峰。

    ③人工捕杀。捕杀越冬成虫,采摘卵块及扑灭若虫。

    ④消灭成虫。冬季10℃以下低温时期,越冬成虫不甚活动, 用带钩的竹竿猛摇树枝,使成虫坠地,集中毁除,但成虫不单在树上越冬,此法只能是辅助措施。

    ⑤采摘卵块。3-5月荔蝽产卵盛期采摘卵块,集中放入简易的寄 生蜂保护器中,保护天敌。

    ⑥扑灭若虫。用竹竿扎草蘸以鲜牛尿、人尿,或捣烂虫体的汗液,或将扎有破布球的竹竿蘸上煤油,熏落若虫,但事前在树头堆沙或堆细 土混草木灰,使坠落的若虫不容易上树,集中捕杀。
 
分享:
关键词: 荔枝蝽 识别 防治
[ 网刊订阅 ]  [ 生产技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推荐生产技术
点击排行
 
 
Processed in 0.402 second(s), 15 queries, Memory 0.89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