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粗缩病是一种由灰飞虱传播的病毒病,对玉米的产量影响很大,一般减产2至3成,严重的将会达5成以上,甚至绝收。近年来,由于灰飞虱数量增加、带毒率升高,该病的发病率显著上升,并呈继续加重的趋势。
一、症状
玉米整个生育期都可感染发病,以苗期受害最重,5至6片叶即可显症,开始在心叶基部及中脉两侧产生透明的油浸状褪绿虚线条点,逐渐扩及整个叶片。病苗浓绿,叶片僵直,宽短而厚,心叶不能正常展开,病株生长迟缓、矮化。至9至10叶期,病株矮化现象更为明显,上部节间短缩粗肿,顶部叶片簇生,病株高度不到健株一半,多数不能抽穗结实,个别雄穗虽能抽出,但分枝极少,没有花粉。果穗畸型,花丝极少,多不结实。叶片背部叶脉上产生蜡白色隆起条纹,用手触摸有明显的粗糙感。
二、传播途径
粗缩病毒在大、小麦和禾本科杂草看麦娘、狗尾草等植物上越冬,也可在传毒昆虫灰飞虱体内增殖和越冬。灰飞虱主要在麦田、绿肥田和杂草根际越冬,随后部分转移到水稻上繁殖,但在玉米上不能繁殖。在第二年玉米出土后,粗缩病毒借灰飞虱传染到玉米苗及杂草上,辗转传播危害。玉米5叶期前易感病,10叶期以后抗性增强,即使受侵染发病也轻。玉米出苗至5叶期如果与传毒昆虫迁飞高峰相遇,发病严重,所以玉米播期和发病关系密切。
三、防治方法
防治策略:采用以选择避病的安全播种期为重点,辅以种植抗耐病玉米品种,结合化学防治控制昆虫传毒的综合防治策略。
农业防治:选择安全播种期,避开玉米感病叶龄期(不要在5月中旬至6月初播种)。春玉米播种要确保5月下旬灰飞虱大量迁移扩散前有叶片7至10叶以上,夏玉米在一代灰飞虱成虫迁移盛期以后播种(6月上旬以后播种)。种植耐病品种如鲁单50、苏玉9号、中玉4号、农大108、豫玉22等,可显著减轻玉米粗缩病的病症和发病率。结合田间定苗,及时拔除田间病株,带出田外烧毁或深埋。
化学防治:(1)药剂拌种。每100公斤玉米种子用10%吡虫啉125至150克拌种。(2)苗期防治。在灰飞虱虫量高、粗缩病发病重、玉米苗龄在10叶以内的田块,要在苗期用药防治灰飞虱。在5月下旬开始用药(5月中旬后播种的玉米于一叶一心期开始用药),每苗可用40%毒死蜱乳油60毫升,或50%混灭威乳油100毫升,或5%锐劲特悬浮剂30毫升,或25%扑虱灵可湿性粉剂30克,每隔5~7天防治一次,连续防治4次。